制造业的忧虑
每天打开手机,整天不是这倒闭了,就是那个老板跑路了,看的制造业的相关数据,很多都不是很好;和身边人聊天,很多人包括企业主都说今年日子不好过;看各类券商报告,制造业的确很难;看各类政府智库的报告,对制造业现状很是忧虑。
于是几乎所有人都得出了一个结论
今年制造业形势太糟糕了。
并且分析出很多原因:
诸如企业转型升级速度慢,税收过高,人工上涨,融资困难等原因。
真正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什么样的?
抄袭者定价
中国经济是从制造业起家的,而制造业又是以抄袭起家的。这一点众所周知的,而我们今天来谈一个概念,叫:抄袭者定价。什么叫抄袭者定价?看看小米的经历就知道了。
自从小米在2011年推出小米手机,以极高的性价比凸显市场,赢得了大家的追捧。小米瞬间成为中国制造业“明星公司”,成为当时中国第一(至少他们自己是这么认为的)、全球第六大的智能手机厂商,势头大大压过了华为。
纺织印染行业,抄袭也是非常严重
印染行业不乏有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印染企业知识产权人才,以及研发成果的模仿与抄袭。
“拿来主义”是印染行业畅通的流行做法,而人才挖角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前几年,石狮某一印染企业研发的新面料产品连续两年获中国优秀印染面料一、二等奖。由于新面料产品市场需求旺盛,有些印染企业也想在高档经编面料盛宴中分一杯羹,便投入巨额资金对该印染企业人才进行挖角。
据称,该印染企业除了老板之外,已有12名掌握技术的高管人员进入了猎头的视野,并明码标价利诱其跳槽。参与研发的技术人员和中层干部几乎全部被挖角,另谋高就了。
面料设计你抄我仿 原创家纺无处安身
“如果坚持走‘原创路’,等于自毁前程。”有行业人士直言,花色和款式的抄袭而言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只要在成品上稍作修改,谁抄谁的更是说不清楚。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抄袭模式确实使中国制造驶上了一条快速轨道,并且曾经成为中国制造业、快消品企业、甚至互联网行业追捧的对象。
最主要的是:中国手机市场被小米变成了性价比手机和非性价性价比手机两种形态,并且小米拥有手机行业的定价权,这就叫抄袭者定价。
只要“抄袭者定价”局面不破,创新驱动很难落实。如果某企业花了大量成本研发的新产品每台售价10万元,其中3万元是开发费用。市场上出现的抄袭、模仿产品,没有开发费用,只卖6万元,价格一冲击,正品也只好卖6万元,由此形成的‘抄袭者定价’带来恶性循环,损耗的是创新的原始动力。
有人认为:“管他抄不抄袭侵不侵权,只要我能得实惠就成”。很多人会认为抄袭者给我们送来了更加喜欢的产品,我们就去追捧他。但列为试想一下,中国制造业如果不能建立一套自我创新的系统,而去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投机取巧,一味去集大家之所强,必然忘自己之所短。所有的成果都是暂时的,只能短期获利,或者给国家撑一下GDP,打肿脸充胖子,中国制造业在世界上也很难有被尊敬的那一天。
低价者胜出
用低价抢占市场,是中国企业做营销抢占市场的一大法宝,全国各地再走访一遍,你就会发现廉价低质形象没有根本改变,价值提升速度低于成本提升速度。
如果问中国制造业“价格战”的主战场在哪里?肯定就是电子商务行业莫属了,以淘宝、天猫、京东等等为代表的价格战早已成为电子商务的常态,严重阻碍了中国创新的进步!
中国电子商务第一次价格大战爆发于2012年,那一年的京东价格战,苏宁、国美、天猫全部都加入其中。直到现在电商行业一触即开战的状态一直在持续,各种大大小小的战役也已经数不胜数。其中电商每年一度的狂欢节——“双11”,其本质也是一场价格战:同一个平台的商家与商家搞价格战、平台于平台之间也在搞价格战。
放眼四顾,如今的产品已经完全陷入到了一种无序发展、恶性竞争的局面。用免费拉人气、用低价抢市场、用爆款搏利润……
暮然回首,却没发现中国有任何产品上的创新是被“价格战”所推动的。企业做产品只注重成本,一没附加值,二又不创新,制造能力怎么进步?
没有利润哪里来的服务?
江苏勃仑化学公司戴志坚
如果1800元与800元的产品,白送你,你肯定选1800元的
如果1800元和800元的产品,让你买,很多人选800的
那么问题来了,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你潜意识里,知道价值和价格成正比!
但是生活中,你常常选择欺骗自己,不管多少人给你讲,你总说贵
你永远不可能用比亚迪的价格买到奔驰!
中国现在一边是消耗不了的产能,一边是满足不了的需求!
对于这种层出不穷的价格战,已经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表示感到厌倦,如今其实大家追求的并不只是便宜,而是一种心动的感觉!
吹牛者烧钱
中国的钱都去了哪里?
放眼四望,如今各行各业都缺钱,唯独一个行业最有钱,那就是弄个新概念去资本市场融资,然后开始烧钱。
某网红混个脸熟就可以融资上千万,某自媒体刷上个排名也可以被估值数亿。不过这种现在在中国已经不算新鲜了...
资深行业观察者:分析认为
以我个人长期和大量制造业企业打交道,中国制造业,尤其是中国制造业主体是大量中小企业,他们不少日子不好过其实是必然的。
原因就是:
这些企业很多是长期仰仗低廉的人工、政策红利、松散的环保要以及侵犯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严重的各大行业供过于求的现状,一旦外部市场需求萎缩或者有更便宜的生产国家(比如越南等),上述这些企业就会日子越发难过,并走向倒闭(除非主动转型升级)。
大量传统制造业(这也是中国制造业的主体)日子的确一般,他们中的中小企业,在我个人看来,真的应该走向衰退,而不应该惋惜。
1、不是现在这些制造业企业太难赚钱,而是以前太好赚钱
走到全球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利润基本都是稳定的,而且对于企业都有很强的技术要求和管理要求。但是在中国之前的情况则是,任何一个农民,在自家院子里捣鼓几下,请几个人,开个家庭作坊,很多都能赚大钱。
这不是开玩笑,而是事实。以某地为例,小印染,小加工,支几个小染缸,就开起了小染厂,找一两个工就可以直接开始干了,基本上半年就可以盈利。
说句实话,这种环境下,何必去读大学呢?(因为读完大学也不定能找到好工作,赚到钱啊),何必去创新呢?因为只要拿着隔壁邻居的产品模仿学习下,就可以赚钱了。
这种例子太多了,另外一个专业生产袜子的地区,几乎每家每户都在生产袜子。没啥技术投入,只有人力投入,每年即使个体户都能赚到20到30万。你去问他们,他们以前很少抱怨钱难赚的。
不仅仅是上面两个地区,还有一个地区以生产牙刷为主,叫上几个亲戚朋友就能开个牙刷厂,为各地宾馆酒店提供洗漱设备,只要有订单,生产完全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很多人为此赚到了钱。
这种例子太多了,因为平时频繁在这种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里走动,实在觉得这些企业为何能赚钱是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必然会走向死亡。
你看发达国家,这种企业能存在么?肯定赚不到钱。因为这种企业连开设都开不起来,根本不符合政府的标准。
以前这些企业日子好过是因为市场需求,现在市场需求小了,越南等地成本更低了,中国环保要求高了,对最低工资也有要求了,自然这些企业就没办法生存了。这是必然,真心没必要惋惜。
在一个正常的市场环境下,任何一个企业只是几个人抄袭着第三方的产品就能赚钱的日子都不是正常的日子,现在只是回归到了正常的状态,想赚钱,可以,自己努力拿出自己的产品,有自己的人才队伍,有自己的技术队伍,有自己的销售渠道等等。
也正是由于门槛低,大量没有门槛的企业涌入,导致产量严重过剩。产能过剩的结果是导致行业重新调整,那些不适应的企业倒掉,留下来的是具有竞争力的企业,这是好事。因为不宜太过于哀悼这些死掉的企业,要往积极的角度去看。
2、大量制造业是依靠廉价劳动力而生存
如果你去很多三四线城市的制造企业,很多是上六天班的,还有的是三班倒。尽管企业抱怨工人工资越来越高,但说句实话,中国的物价也高,就是工资和物价还是相对较低的,所以工资整体来说并不高。
尤其是把工资和房价一比,估计没人会说工资高。尽管美国这些普通百姓收入也不高,比如平均年薪五万美元,但要知道美国除了扭腰等几个城市房价较高外,其他地区房价真心一般啊,而且贷款利息也低,所以百姓生活还是很幸福的,工资还是可以的。
但是我们很多企业提供给员工的就是这些工资,其他四金、保险啥的能不买就不买。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很多工厂基本没有本地人,因为本地人不愿意干这么苦却钱少的工作,只能依靠大量外地的劳动力,农民工。
然而,这种模式也将逐步走到尽头,因为农民工主体现在逐步是80后和90后,他们对物质生活要求,对于工作环境的要求等等不是父辈能够比较的,他们很多人不愿意去这些企业工作。
所以制造业企业倒闭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工人工资逐步加高而导致的。我个人觉得这是回归人的价值,不宜过度抱怨人工成本高。人工成本高是一个未来常态,哪个发达国家成本不高。关键在于高得能否值得(现在问题是的确部分不值得,因为我们的劳动力太缺乏技术培训了,职业素养有时候也欠缺)。
3、一些企业是违反环保要求的
去过某以家纺印染为主的某地,企业到处都是,但你要是去这些企业后面的河流看看,就知道多么地污染重了。
后来去了某中部地区的化工产业集聚区,其实吧,都是东部地区搬过来的小化工厂,那个污染实在让人难以承受。不知道现在好些没?
很多中小型企业其实基本上没啥环保措施,所以在这方面基本没啥投入。所以以前他们好赚钱的时候,其实很多是赚的环保钱。
随着现在对环保要求的越来越高,的确企业要投入了,企业就觉得,成本这么高,没法干了。这种企业连环保成本不想承受,倒闭了又有何可惜?
4、很多很多企业是侵犯知识产权的
为何以前企业好赚钱呢?
因为只要企业派个人跑到国外展会上买个产品回来研究分析,依葫芦画瓢生产出来一个,以后就开始赚钱了。
最极品的是,曾经看到一家企业在另外一家企业发布了新品的第三天就生产出了同样款式的产品,原来他们安排了一个人潜伏到了另外一家企业偷学了。
我的知识产权保护以前是相对较弱的,所以很多企业都能活着了。比如深圳的山寨工厂,如手机工厂,现在是无人飞机工厂,到处都是。(顺便说下,深圳的创新文化是很赞,但很多创新是基于山寨的基础上,这一点随着深圳转型升级发展注入深入,注定了是潜在挑战。)
随着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逐步加大,企业也发现成本上升了,抄袭第三方的代价也越来越高。所以这些企业慨叹越发艰难。这样的企业倒闭又如何?
除了上面四大类型,还有一些企业长期依靠政府的补贴和税收优惠以及出口退税生活,随着政府清理各种优惠,这种企业也基本没利润了。这种企业倒闭了又干嘛去惋惜?
在这种转型过程中,上面提到的这些企业倒闭是必然的,真心不值得惋惜。我看不少人把现在制造业糟糕归结于当年的4万亿等等。其实这应该只是一个诱导的因素,真正原因还在于企业自身真心脆弱,缺乏核心竞争力。
但这不是中国制造业的全部,中国制造业也有大量很赞的企业。
中国企业转型之路上诞生了好多高大上的企业,模范生诸如华为、中兴等,也有大量的中型企业。如果一个国家产业转型这点阵痛都承受不了,那就不要妄谈产业升级了。我个人坚信这种转型是会得到回报的。
现在问题在于,企业觉得做制造业不如做金融业赚钱,包括很多大中型企业都是这么想的,这个才是比较糟糕的。这一点要去应对。
思考:抄袭定价,低价胜出,吹牛赚钱
干一行 爱一行 抄一行
实体产业最需要钱,却没有人理会,都把大把的钱砸向虚无缥缈的概念!简直太荒唐了!如今所谓的网红、肉夹馍、牛腩、情趣用品、自媒体、社群等等,这就是时下中国最流行的概念。很多人也如法炮制一个概念,然后加紧炒作,就可以拿到融资,然后大把大把的烧钱,中国的钱都被被这些能吹牛逼的拿去败家了!
这帮人以制造一鸣惊人、火爆传播为宗旨和目的,把创业行业搅合的一团乱遭。最可怕的是:他们的成功正在被无数人效仿,这就是时下中国人的主流创业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