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包装网全国直通: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河北  山西  内蒙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河南  山东  浙江  江西  江苏  安徽  福建

更多>>
首页 > 学习园地 > e线讲堂 > 我来教你如何避免「气氛和谐,效果平庸」的沟通?

我来教你如何避免「气氛和谐,效果平庸」的沟通?
2016-05-16 08:12:48   作者:小包   来源:包装e线   评论:0 点击:

 「气氛和谐」和「效果平庸」之间不是一个因果关系,反之「气氛不和谐」和「效果不平庸」之间也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所以先抛开「气氛(不)和谐」的问题, 来讨论一下沟通的「效果」。

 

  首先,我们得承认,沟通是有巨大成本的:

 

  我们不是三体人,可以用脑波沟通,即使可以用脑波沟通,也得搭得上调才行。

 

  我们沟通依赖的是“沟通媒介”,语言,文字等等。 而媒介本身是存在信息衰减的。 我们套用一个老图:“沟通漏斗”

 

 

 

  在最简单的 A 和 B 一对一沟通中,有很多核心环节

  A 的想法 -> A 的表述 -> B 接收到的表述 -> B 的理解

  中间每个环节都是再丢失信息,还可能加入错误信息

  需要一些手段来加强各个环节,减小信息的丢失和变形

 

  一、准备阶段:

  为了可以将自己的想法表述的更清晰,A 需要在沟通前,做一个梳理。

  对于复杂的内容,应该落成文字。 在沟通前发给 B。

  (在传播媒介上,语言成本低,灵活性高,但信息丢失率和变形都大; 相对而言,文字成本高,不灵活,但相对稳定准确少歧义)

  这一步是,为了尽可能的将 A 自己的想法挖掘表达出来。

 

 二、实际沟通阶段:

  A 的表述,应避免“自说自话”,应该考虑信息接收者的背景。尽可能用 B 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表达。需要背景知识才能了解的内容,应在准备阶段发出,让 B 有足够的了解。

  举个极端的例子:A 说汉语,B 说英语,这样是信息传播是建立不起来的。同样,技术背景的 A 跟市场背景的 B 讲一个想法,如果都有技术名词,而不是现实的例子,这样的沟通也是建立不起来的。

 

 三、反馈阶段:

  我们已经知道了,信息自身一定会存在丢失。在第二步沟通交互环节完成后,需要进行一个反馈确认的机制。比如:会议纪要。这个应以更稳定的文字版本发出。将沟通中的要点整理出来,目标、手段、达成的一致、存在的分歧和时间点等等。发出后,再进行双方确认。

  在这一阶段,可以补充一部分,被遗漏的和误解的内容。

  在多人沟通中,难度更大,需要更多的机制上的保护。

 

  1. 前期准备:

  除了背景材料准备以外,

  明确会议主持人,明确议题(目标)。由于多人会议的时间成本非常大,应该尽量简单和目标明确,确定议题和主持人的目的都是,明确主线,减少不必要的发散,节约会议时间。

 

  2. 沟通环节:

  应避免临时抓人参加会议,这种临时抓进的,一般对于会议的议题目标都不太了解,有很高的参与成本。如果这个人对于会议非常重要的话,应提前确保他 / 她已经了解到背景信息并确认会议时间的可行性。

  主持人应控制会议中每个人的发言时间,以及超出议题的部分。将讨论重心放在议题上。一般超出一个小时的沟通,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效果了,控制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针对问题,速战速决。 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搁置,把能确定的确定了,其他问题再会后专门解决。

 

  3. 反馈环节:

  主持人发出会议纪要,纪要内容全部针对议题进行,如果涉及到实际工作的,确定各个关键的时间点。各个参与者对纪要进行反馈。

 

  「气氛和谐」方面:

  「气氛和谐」不是沟通追求的目标,沟通的目标是达成在目标问题上的结论,而不是消除全部参与者的分歧。 但「气氛不和谐」也同样不是沟通的目标,其中也有很多需要尽量规避的问题。

 

  1. 避免启动各个参与者的“自我保护模式”,在沟通中每个人对待“反对意见”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大多数遇到的情况是,在没有足够心理准备和自己有目的的控制的情况下,很多人对于“反对意见”是不容易接受的。最严重的情况的就是进入“自我保护模式”,在这个模式下, 会本能反弹所有不同意见。基本上产生该状态以后,在该问题上就无法继续进展了。

 

  2. 避免“反向自我保护模式”,在提出反对意见后,由于受到了“自我保护模式”的强硬反馈,开始进行本能的“自我保护”式攻击。这时,该问题也无法继续进行了。

 

  一次多人的沟通,主持人的角色重要的原因在于,主持人本身应该是时刻保持“清醒”的那个人,对于已经无法继续的议题,要及时的搁置,控制会议主线的进展。

 

来源:知乎日报

相关热词搜索:气氛 效果

上一篇:《欢乐颂》的这瓶水为什么能又贵又火?【这是一种生活品质,】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