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本书的印制为例,其加工成本通常考虑以下几项:
(1)原材料(通常是指纸张,客户来料不做计算);
(2)图文处理排版、出片(客户来片不做计算);
(3)上版(含拼版、晒版);
(4)印工(内文按令计算,封面按色令计算,而教科书和社会业务的印工有显著差别);
(5)装订等印后加工(按万页计算,包括一些包装材料)。
以上5项成本合计后,再加上企业一定的利润则为产品的最后加工价格,如果除以这本书的总印张,则得出单位印张的加工价格。目前针对非教科书类的书籍印制, 大多数企业是按照印张价来报价。当然,对于一些加工工艺较为复杂的产品,如封面有表面整饰项目(烫金、上光、覆膜等)或对于装订有特殊要求的情况等,报价 项目则要相应增加,总之不能漏项。
1.如果针对竞争对手制定价格,例如,一本书的印制,纸张和印数确定,竞争对手的报价为1.25元/印张,我们的报价为1.1元/印张。如果竞争对手压价,我们的底线在哪里,何种价位是我们的盈亏平衡点?
2.如果按照市场需求进行报价,例如,这种产品的加工工艺复杂,只有我企业能够完成,因此竞争对手的价格在考虑因素中所占比重不大。那么,印刷完成后,我们加工这份订单的获利到底有多大?以后有多大的可能再获得同样的订单?
3.印刷品报价主要是由经营部门的人员完成,这就要求报价人员对产品的加工流程相当熟悉,同时熟知各种原材料的最新市场价格,并且细心、认真,不漏项。但是,如果漏报了某项,谁来监督?
4.印刷完成后,可以很容易算出这笔订单的加工产值,但是,厂长关心的是这份订单创造的利润是多少,而不是加工产值的大小。在印制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一 些特殊情况。例如,原先预测纸张耗用为120令,实际操作中由于技术水平等原因可能耗用更多;原先预计印制时间为2天,实际花费3天,多占用印刷机1天; 由于内部管理原因造成机器无故等纸、等版等情况。那么,什么样的报表能够及时向管理者反映这种情况?
5.某些客户带来的订单量多,加工产值大,但利润率却不高,同时占用企业的有效工作时间较长。那么,谁是我们的高端客户?
以上仅提出一些管理者常发出的疑问,实际工作中,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弄清楚。要想回答以上问题,仅靠传统报价体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有必要了解另外一种报价体系,即基于小时成本工价的报价。
更多内容请关注:包装设计www.bz-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