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这几天,大家的朋友圈都被马云与肯德基的段子刷屏了吧。
事情源于9月2日晚间,肯德基、必胜客的母公司百胜餐饮集团宣布与春华资本及蚂蚁金融达成协议,二者共同向百胜中国投资4.60亿美元,该项投资将与百胜餐饮集团与百胜中国的分拆同步进行。
很多人都愿意将此事解读为马云收购了肯德基。段子手适时出洞:马云为何要拿下肯德基?那是因为“当年马云在肯德基曾面试被拒!”
30年前,年轻的马云与25个人一起应聘肯德基,除了他,其他24个人都被录取。
“今天你对我爱搭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这句话,用在这些创业英雄身上,再合适不过。
但是估计也没有几个人知道,马云也曾经从事过印刷相关工作。
印刷业,作为一个久居产业链下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往往让人不能把他和政客、明星联系起来。但经近期频频爆出的新闻看,很多名人高官曾经竟都是印刷工出身,立刻觉得印刷工人前途无量了。
马云曾帮印刷厂送杂志,这份工作竟是找关系得到的马云的第一次高考败得很惨,数学只得了1 分(满分120 分)。希望破灭后,他只好去打工。但很多老板都不要他,比如去一家宾馆应聘服务员时,对方竟然说他太矮。后来,多亏父亲找了关系,他才得到一份帮印刷厂送杂志的工作。这是个体力活,他要骑着三轮车把一捆捆沉重的杂志运到杭州火车站。
但马云毫不气馁,每逢周日,就去浙江大学图书馆自修。他决心把那些考试用到的公式和等式都背下来。终于,在1984 年第三次高考中,他的数学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考了89 分,得以考入一所本地大学——杭州师范学院,那一年马云正好19 岁。他的成绩离当时的四年制本科的录取分数线还是差了几分,一般情况下,他只能进两到三年制的专科院校。但杭州师范学院当年的男生录取得不够,马云才得以勉强进去。这所大学并不知名,马云回忆道:“在本地也就属于三四流大学。”这种拼搏之后得来的荣誉让马云格外珍惜,后来他在多次公开演讲中都讲过这段经历。
小编评论:大家都希望读屌丝逆袭的故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希望能够寻找一种精神寄托。当然,马云曾经做过印刷工作的故事确实非常励志,但我们往往会聚焦于马云当时的窘境,而忽略其当时勤奋的努力。希望这个小故事能够为广大在印刷业工作的朋友们一些启示和激励。
国内房地产的翘楚王石万科集团也曾涉足过印刷行业
在万科官网“万科30年,100事”专题页面中,如下内容清晰可见:1987年9月20日,公司与香港商人刘元生共同投资兴办了印刷制版工业项目“深圳彩视电分有限公司”。作为中国早期合资经营的专业电分制版公司,彩视电分成立初期业务包括设计、电分、手工制版、传统打稿等,是当时国内首屈一指的大型制版公司。
作为深圳最早的一家制版公司,王石投资的这家企业成精培养了一大批印刷制版行业的精英。后来,王石进军房地产市场。而在房地产市场火热的同时,印刷行业却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魅力。万科也开始逐渐剥离了其印刷业务。2002年,万科将其持有的深圳彩视40%的股权转让,正式退出了印行业。
小编评论:王石与万科,以及其与宝能系的恩恩怨怨,最近也是网络话题的聚焦点。但不可否认的是,没有王石,万科也许不会有今天的局面。作为一个商界大佬,王石的目光是敏锐的,在印刷最赚钱的时候进入印刷业,又在印刷走下坡路的时候迅速退出。尽管如此,小编依然为印刷业曾经有这么一位大佬而自豪不已。
两代中央领导集团的重要成员陈云也是印刷工出身
陈云同志一生中有三个时段是他的亮点:青年时期在延安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长达七年之久;壮年时期,在五十年代在第一批中央领导同志头脑发热时,他却能保持相对清醒;老年时期,参与粉碎“四人帮”、改革开放大业,成为不可或缺之人。陈云在领导全国财政经济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卓越才能,为全党所赞扬和钦佩。
印刷工人出身的陈云,能够长期呆在中央的顶层,这源于他肯动脑筋。陈云的政治地位之高,在为时间之长,政治影响力之大,在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可以与之媲美的没有几个人。毛主席很少用赞赏的语言评价身边的同志,但是,他对陈云的评价却是这样的:“他比较公道、能干,比较稳当,看问题有眼光、尖锐,能抓住要点。”
小编评论: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之一,陈云应该是所有从事过专职印刷工作的人中,职位最高的一个,也是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这一年,就足够小编兴奋一阵子的了。
令计划往事,当过印刷工开过印刷机
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原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原部长令计划,虽然已经沦为阶下囚,但在年轻时,也从事过印刷工作。
令计划1972年中学毕业后,被招工到平陆县印刷厂当工人。当时印刷厂有排字、印刷、装订三个车间,共有六七十名工人。令计划从最初的学徒工干起,每月工资18元。
1978年7月,中央团校正式恢复。县领导推荐了22岁的令计划,在领导看来,令计划不打牌、不逛街、不谈对象,所有机关里的人对他都有好感,公认是好青年干部,同龄人也服气、佩服,所以被选到团中央学习。
在中央团校学习期间,令计划认识了分管团校的团中央领导,由此被调到团中央,从此登州过府,平步青云。
小编评论:令计划应该是所有曾经从事过印刷工的名人的反面例子。只可惜小编在他落马后才从各类报道中了解他的前生今世。如果早几年发现,也应该算是一个励志故事了。也许,已经沦为阶下囚的令计划会在某一天想起在平陆县印刷厂当工人的遥远的日子。如果人生还有选择的话,他是否会愿意做一名平凡的印刷工呢?
电视红人孟非曾因车间事故因祸得福
作为《非诚勿扰》的主持人,孟非在首部个人自传《随遇而安》中回忆了自己成名前在印刷厂做工人的经历。孟非在自传中指出,当印刷工干的自然是体力活儿,而厂里最重的体力活儿不是印报纸,是卸纸。
作为印刷工,孟非的左手曾经被夹在了印刷机的滚筒中,取出时手指已经变形了,左手中指和无名指的指甲已经翻开。后来因为抢救及时,他的手总算保住了,但是这件事却引起印刷厂领导的极度不满——这次工伤事故是建厂以来最大的一起事故,印刷车间的领导们因此受到上级批评,因而迁怒于孟非。1993年过新年前,孟非就被印刷厂骂了一顿,然后自己辞职了。辞职后的孟非没有自怨自艾,经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成为一个电视台的知名主持人。这正应了老子说过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小编评论:孟非是不幸的,在做印刷工的时候,遭遇了滚筒夹手的事故,这恐怕是每个印刷从业者最不愿意经历的事情;但孟非又是幸运的,因为这场事故,他不得不告别印刷厂,也给了自己发挥产能的机会。试想一下,如果孟非在印刷厂的经历顺风顺水,他最多可能成为印刷厂的小领导,泯然众人。恰恰是灾难给了他出头的机会,成就了现在的自己。这正应了老子说过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林志炫,“印二代”接班与自我两不误
说起歌手林志炫,原来还是一个“印二代”。他曾表示,“我爸爸不喜欢我唱歌,也希望我接家里的印刷厂,那时为了帮忙我只好放下歌唱!”但一场意外发生火灾烧光了印刷厂所有东西。所幸经过大火烧毁印刷厂后,他爸爸也悟出了一些道理,也让林志炫人生有转折。
从此他唱歌和印刷工作两不误,一干就是30多年。“这项工作是我保持年轻的方法。”他形容因为印刷厂的客户里很多都是大学生,“我白天12点以前是印刷厂的业务员,业务经理,12点以后是歌手。”林志炫认为早上都是跟一堆学生在一起,会感染到他们的心态:“我今年都46岁了,要多接触青春气息才不会老!”
小编评论:接班,还是做自己想干的事情,这可能是现在“印二代”最纠结的问题,但林志炫的经历为这些人提供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参考样本,那就是“接班与自我”两不误,甚至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让印刷厂的工作成为永葆青春的秘诀。诚然,林志炫也遭遇过父亲“不许唱歌,安心接班”的命令而迷失过,但一场突如其来的挫折让他们能够重新看到生活的意义,还是非常幸运的。
郭晓冬追逐梦想锲而不舍终获回报
1992年的那个下午,一次看似偶然的机会,在县里印刷厂当工人的郭晓冬在车间里随手翻开一本《大众电影》杂志,上面登着一则北京电影学院夏令营的招生启事。不论在村里的宣传队,还是在印刷厂都称得上文艺骨干的郭晓冬觉得自己应该去北京看一看。
于是,他不顾父母的反对,辞掉了村里人羡慕的县印刷厂工作,揣着120元钱,和万千年轻人一道加入了“北漂”大军。在1993年第一次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失败后,郭晓冬开始去剧组跑龙套,到酒吧唱歌。1996年,郭晓冬最终如愿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96级“明星班”,和赵薇、陈坤、黄晓明等成了同班同学。从此,命运向他打开了大门。
小编评论:如果说孟非的成功带有一定偶然的因素,而郭晓冬的成功更带有一种必然的色彩。在当时,农村出身的郭晓冬能够在县印刷厂工作,已经算是很大的成功,备受村里人羡慕。然而,为了追逐自己的演艺梦想,郭晓冬能够毅然辞掉工作赴京,并用了4年的努力考上北京电影学院。可想而知,这4年中他经历了多少次苦闷与挣扎,但他每次都能坚持下来,最终修成正果。郭晓冬成名的经历,可以成为不少印刷工的励志书,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千万不要对我们的“印刷爆品总裁营”不理不睬,否则……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