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传承和超越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形态,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回顾工业化时代,机器设备和原料是发展经济的重要资源,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来源,随之所体现的设计观念也应与这一时代相符合。因为高效率的商业视觉运作,引发了公众对视觉信息的狂热需求。通过占领人们的视野,包装设计这一商业文化占据了时代精神的制高点,在包装设计对公众视觉趣味的有效改造过程中,包装设计的从业人员充当了重要的角色,包装统计师的专业技能使他们在这场充斥着利润炒作的商业游戏中成为大众新宠。
传承;需要对本民族的文化作深层的理解,(包括哲学、文学、艺术、民俗等),所谓设计中民族性的体现,也并非简单地在招贴上画一二个京剧脸谱,把包装换成瓷器。在高层建筑上盖一个坡屋顶,把故宫太和殿建筑样式直接做成华丽的裙裤,这些对民族式样的图解和直接引用,未免对民族文化的传承的理解太过肤浅。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应立足于透过其形式之实把握其精神之真,“传承”要求我们更多地去关注了解学习传统文化,将其内涵化为修养,然后在作品中自然流露,在对待传统文化问题的价值取向上,传承是本原,超越是其走向。“超越”就是在设计中对本土化肯定的同时,还要不囿于传统的樊篱,多借鉴国外一些精妙设计的内涵,多留心国际审美时尚,多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从形式上升华,形成同国际间的对话与交流。
二 “风格化”与创新的关系
许多视觉艺术的从业人员都发现,在视觉信息泛滥的时代,“风格化”的作品能很好的为公众识别记忆,这就符合了商业视觉运做中关于“有效识别”与广告效应的要求,像任何一件手续齐全的商品,它必须有表明出处的标识、商标,而作品的“风格化”就起着某种商标的作用,许多视觉艺术的从业人员强调的个人“风格”就是基于此原因的一种“视觉抢注”,从商业角度把握住了公众的视觉趣味与视觉习惯,这种急迫的“视觉叫卖”心理,发展出的“风格”往往是空泛的与浮躁的,这种作品本身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使“风格”成为一个话题,一种强烈的视觉信息,一个能被商业炒作与宣传的卖声,而后“风格”发展到一中极限,作者本身就要求现场说法,连“风格”也退场。这种“直销式”的视觉贩卖,终将导致视觉艺术的彻底商业化,而使其异质性与原创精神损失殆尽。
三 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包装设计体系
包装设计的时代特征与民族性并不矛盾,“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民族性”不等于“局限性”。
纵观世界各国对于包装设计发展的历程是与各个国家文化、经济的背景相关连的。英国的包装设计,比较注重‘英国市民消费文化的伟统的传承,德国的包装设计受其严谨的哲学思维方式的影响,富于理性设计的传统特征。法国的包装设计呈献着一种融设计与艺术精神于一体的特色。而日本包装设计面对经济的高速发展,融汇了大量的日本传统视觉因素,又体现出时代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包装设计师。从日本包装设计的发展历程来看,因同是在东方大文化范围内,有更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这种时代的责任感与紧迫感迫使我们每一位设计师不得不思考面对传统的传承和外来文化的借鉴以及面对广阔空间的创新。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包装设计领域,在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需要更多的理性思维,更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将促使中国人去创立,完善一个全新的民族设计体系。
更多内容请关注:礼品包装盒http://www.bz-e.com/html/bzcp/jsz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