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不同的分类方法,粘合剂也可以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
1、按涂布技术可分为:热溶胶类、溶剂胶类、乳剂胶类;
2、按化学成分可分为:橡胶基材类、丙烯酸类;
3、按粘接特性可分为:永久性类、可移除类;
4、按应用范围可分为:通用型、特粘型、医用型、低温型、高温型等。
1、初始粘度:标签上的粘合剂和基材之间以微小的压力接触时,粘合剂对基材的粘附作用称为粘合剂的初始粘度。初始粘度大的标签接触基材后,立即产生很大的附着力,除去标签需要一定的力,初始粘度小的标签接触基材表面后,附着力很小,标签很容易被除去。测定初始粘度可以使用拉力试验法和斜面滚球法。
2、最终粘度:当粘合剂渗入基材表面时,标签所能得到的最大的附着力称为最终粘度。获得最大的最终粘度取决于粘合剂的强度、基材表面的粗糙程度和环境温度。贴标后获得最大粘度的时间为2~24小时。一般来说,初始粘度和最终粘度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有较高初始粘度的标签不一定具有较高的最终粘度。
3、耐剪切强度:耐剪切强度也称为持粘性,是有关粘合剂内聚力的一种指标,表示粘合剂的柔软度。耐剪切强度低的粘合剂具有更大的流动趋向,一般具有较高的初始粘度,标签从基材分离需要更大的拉力。粘合剂具有较高的粘接强度时,由于具有较高内聚力,此时有可能时较低的初始粘度,标签从基材分离时较为容易。粘合剂的流动程度不仅影响其初始粘度,还同时决定了标签周围的溢胶情况,进而影响印刷加工中污染粘连、输纸不利和双张的问题,所以要将耐剪切强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4、耐紫外线能力:测定粘合剂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不失去粘结力和改变颜色的能力。
5、耐溶剂能力:粘合溶剂应用在有溶剂的环境中,不降低粘结力的能力。溶剂包括水、酒精、石油化工产品溶剂、有机溶剂、增塑剂等。这些溶剂存在于标签的应用环境或者基材表面。
6、冷流动能力:表示粘合剂在低于常温情况下的流动能力。具有良好流动能力的粘合剂常为低温型或者通用型粘合剂。
7、最低贴标温度:粘合剂在不失去其功能的前提下,基材表面的最低温度。最低的贴标温度由粘合剂的“玻璃转化点”来确定。在转化点之下,粘合剂随着温度降低逐渐结晶并硬化成固体。普通丙烯酸类粘合剂的最低贴标温度为0℃,橡胶基材粘合剂最低贴标温度为-25℃。
8、应用温度范围:指标签使用后,粘合剂达到最大粘结力且不改变其特性的温度范围。对于丙烯酸类的粘合剂,应用温度范围为-20~120℃之间,橡胶基材的粘合剂为-40~80℃之间。应用温度范围同标签的面材。基材的表面状况和环境温度有关,不同的粘合剂由不同的应用温度范围。
粘合剂一般使用流延涂布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涂布头空腔的压力注入粘合剂,涂布头的顶端是一个可调大小的细缝,涂布时随着底纸的运行,粘合剂均匀的由涂布头的细缝中流出并涂布在底纸表面。涂布量可以通过对细缝的调整进行调节,粘合剂的涂布量是决定不干胶材料性能的关键,一般推荐的涂布量是24g/m²,公差为±3克。当粘合剂的粘稠度发生变化时可以通过调整压力来保持总体涂布克重不变。先进的流延涂布装置通过红外线扫描传感器将涂布厚度信息反馈给电脑控制设备,经过分析处理后自动调整相关数据,保证粘合剂涂布质量的稳定性。粘合剂的涂布量应该根据季节和地区温湿度的不同而变化,也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调整。
一般的规律是冬季的涂布量应该比夏季涂布量大。冬季在北方使用要比南方使用的涂布量大。对于不同的基材表面,粗糙表面比光滑表面的涂布量大。涂布量与材料的粘结力有关,在一定的范围内,粘结力和涂布量成正比。粘合剂的涂布量过大和过小对材料的加工和储存都有直接的影响。
涂布量过大所造成的问题
1、产生溢胶现象:尤其在夏季会出现卷筒端面粘连或者单张纸粘在一起,造成废品。
2、分切困难:刀片上容易粘胶并粘到纸面和端面上,给印刷工序带来隐患。
3、在印刷机上输纸困难:粘合剂经常粘结在输纸板上,影响正常输纸和定位套准。4、涂胶量过大的标签粘贴到商品上后,标签周围会产生溢胶,粘上灰尘后形成黑边。在温度高时,标签在商品上出现移动错位的现象。
涂布量过小所造成的问题
1、影响粘度:标签容易从商品上脱落,尤其是粗糙表面或者大曲度表面。
2、影响材料结构:面材和底纸间的离行力太小使材料分层,或者在模切排废时标签同废纸边一同剥下,影响正常生产。
3、有时应该根据客户的需求调整涂布量的大小,在超市中使用的标签要求涂布量较小。但是如果需要粘到橡胶等特殊的表面时需要增加涂布量来加强粘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