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楞纸板粘合强度是考核瓦楞纸箱物理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长期以来在瓦楞纸箱生产与检验领域,关于瓦楞纸板粘合强度的标准、测试方法、结果表示一直没有取得共识。本文拟就这一问题结合新修订实施的GB6548-98《瓦楞纸板粘合强度的测定法》(1999年2月1日实施),对目前实践中的一些认识与做法加以比较探讨,目的在于统一认识,正确理解、评价瓦楞纸板的粘合质量,使新国标得以尽快贯彻执行。
一、瓦楞纸板粘合强度的测试原理及测试方法
瓦楞纸板粘合强度是指瓦楞楞纸与面纸、里纸及芯纸之间结合的牢固程度。其测试原理是将针形剥离架插入试样的楞纸与面纸之间或楞纸与里纸、芯纸之间,然后用专用压缩仪对插有试样的针形剥离架施压,使其做相对运动,直至被分离部分分开,此时楞峰与面纸或楞峰与里纸、芯纸结合所承受的最大分离力经公式计算后即为粘合强度值。
目前检验实践中用于粘合强度测试的方法有单侧法和双测法两种:单侧法是根据不同的瓦楞楞型,分别采用三种不同直径的刚性插针,测试时将插针依次插入单层瓦楞的同侧空间连同支撑架进行剥离,此种方法可以准确测出任意结合面楞峰与面纸或楞峰与里纸、芯纸之间的粘合力,缺点是操作比较繁琐,因此实践中较少使用。双侧法是根据不同楞型,分别采用14种直径、隔距不同的梳形插针,测试时将上下梳针从试样的两侧插入,对同一楞层的两结合面同时剥离,粘合强度弱的一面先行分离,其测试数据反映了同一楞层粘合强度差的结合面的力值,此种方法由于操作简便,速度快,因此得到了瓦楞纸箱生产与检验单位的广泛使用。
需要指出的是,双侧剥离法是非标准中都没有此种规定,从检测实践看,双侧法中所使用的梳形插针,在测定B型瓦楞的试样时,由于插针过粗且排列过于紧密,在插入瓦楞时对试样的粘合处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人为撑裂现象,同时这种插针由于无支撑件支撑,使用一段时间后,插针便产生弯曲变形,与受压板面不平行(标准要求受压板面的平行度偏差不得大于百分之一),使试样的宽度方向上出现单边不均匀剥离现象,严重影响测试结果。相反,单侧法中由于配备了不同直径的分离式插针,而且插针之间有一个瓦楞的空间间隔,插针端面有支撑附件,使插针受力后不易变形,较好地克服了前者存在的缺陷。此种方法是GB6548新、旧标准中所规定的标准方法。检测实践中还发现,对于同一试样在相同条件下采用双侧法和单侧法其测试数据前者要比后者低(5-10)%,如果考虑到上面分析的一些其它因素,其差值还要大。
二、瓦楞纸板粘合强度的计算公式与结果表示
关于瓦楞纸板粘合强度的计算公式与结果表示,以前的国家标准与行业规定不同,而且概念较混乱。目前实际检测中涉及到标准主要有GB6548《瓦楞纸板粘合强度的测定法》、GB5034-85《出口产品包装用瓦楞纸板》、SN/TO262-93《出口商品运输包装瓦楞纸箱检验规程》、国家技术监督局于1992年6月批准实施的《瓦楞纸箱生产许可证质量检验细则》(简称细则)。
1.GB6548-88规定,粘合强度的计算公式为P=F/S;⑴式,式中P-粘合强度,N/m;F-试样被全部分离所需的最大力,N;S-试样面积,cm2;(P、F、S表示含义下同)不难看出,⑴式中等式两边的单位不相符,即N/m≠N/cm2,且概念不成立,显然标准有误。实践中粘合强度的这一结果表示不被采用。
2.《细则》中把粘合强度的结果表示为N/m2,由此得出⑴式中S的单位为m2,目前,对粘合强度的这个结果表示,理解比较统一,在技术监督系统的质量抽竞中被普遍采用。这种表示方法实质上是指剥开单位面积瓦楞纸板所需的最大分离力。
3.G5034-85及SN/T0262-93中给出的粘合强度的结果表示分别是kgf/楞·10cm和N/m·楞,这两个单位在含义上是相同,两者只是一个系数换算关系。两个标准规定的试验方法都是GB6548,而且都没有给出计算公式,根据所表示单位的含义,其计算公式应为P=F/L·n;⑵式,式中L-试样楞向长度,m;n-试样包含的瓦楞个数,楞;由此得出的粘合强度值(N/m·楞),实质上是指剥开纸板中单位长度的单条瓦楞所需的最大分离力。目前,这一公式和结果表示的运用,在商检系统的出口瓦楞纸箱检测中比较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