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作为新零售元年,业界不仅彻底接受了这一概念,并且加速将其从概念推向实践。在这一年里线上品牌依托自身优势领军变革,线下企业亦不甘落后积极跟进。
其实,综合市场现状来看,新零售目前仍然处于市场发展初期,其核心在于“降本、提效、提体验”,是依托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对于固有零售业态结构及生态圈进行赋能和升级。
经过一年地探索,新零售为业界带来怎样的改变?未来又会有怎样的新动向?以下是2018年新零售的五大趋势的预测,以期能为未来的新零售发展提供洞察和启发。
传统零售历史悠久涉及多种业态,包括百货商场、购物中心、品牌超市、便利店、夫妻老婆店等。如果说电商平台线下开店是“创造增量市场”,那么线上企业携资本和技术加持传统零售业态则可视为“赋能存量市场”。
一方面,电商企业加速收并购步伐,将传统零售巨头并入新零售版图。早在新零售概念提出以前,阿里就已经入股银泰百货和三江购物,2017年又先后投资了联华超市、新华都和高鑫零售,加速布局线下阵地;腾讯则通过入股永辉超市布局新零售。
另一方面,电商企业还瞄准社区小店进行赋能,帮助他们建立货品运营管理系统,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差异化选品和组货,通过电商企业自有的供应链系统解决渠道下沉问题。阿里巴巴宣称要在1年内改造1万家天猫小店,而京东则号称“未来5年,将在全国开设超过100万家京东便利店,其中一半在农村地区”。
从线上巨头公开的计划来看,“新零售”不是昙花一现的概念,它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巨头们未来还将继续“跑马圈地”抢滩新零售市场。抢滩新零售市场。
LITE的第一家门店于1月23日在杭州奇客巴士内隆重开幕,标志着汽车销售行业正式进军新零售。
新概念的火热总是离不开的资本的推动,新零售也不例外。2018年开年以来,新零售板块累计上涨5.43%,超过半数成份股实现上涨,多家券商机构发布的报告均力挺新零售概念股。从财报表现来看,日前已公布2017年年报业绩预告的21家新零售行业上市公司中,业绩预喜公司共有17家,占比逾八成,其中武汉中商、中百集团、东百集团和兰州民百等传统零售公司均有望在报告期内实现业绩翻番。
对于传统企业而言,新零售浪潮既带来巨大挑战,也蕴含无限机遇。
无人零售之所以备受追捧,与高科技的煽风点火有很大关系。无人零售关键的技术壁垒存在于消费者身份识别、顾客追踪、货品识别、下单和收银等消费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上,近年来面部识别、语音搜索、移动支付和人工智能等迭代发展为“无人零售”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2017年的无人零售尽管火爆,在运营过程中也频频传出一些负面消息,比如新技术落地应用还不够成熟,运营经验不足导致排队更长更久,在识别货物和识别人脸环节存在一定问题,相关配套政策不够完善也带来一定的运营风险,一次性投入成本过高等等,但这些并不妨碍无人零售的风口在2018年继续蔓延。
目前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落地门店应用主要包括三类应用场景:一是人工智能技术搭载物联网技术,通过摄像头的图像识别、人脸识别辅助管理;二是“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推荐;三是品牌通过RFID技术对供应链、库存和门店产品实现高度数据化管理。
可以说,新零售其实是一场关于效率的革命,其核心在于通过技术的力量帮助零售业实现“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和提升体验”, 是依托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对于固有零售业态结构及生态圈进行赋能和升级。
新零售发展的初级阶段是夯实基础的阶段,是在后端的选址、供货、组货、陈列等环节进行赋能和升级,而消费者对这些环节的体验变化感知较弱。未来需要从前端全面发力,在前端结合向用户全体验延展,不断升级消费者的场景化体验,例如智能试衣屏、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推荐、智能客服等方式,使消费者充分体验到新科技带来的便捷与乐趣。在中后端则要基于初级阶段积累的运营经验,全面提升业务运营各个环节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程度,以智慧化运营为目标,带动整体运营效率的提升。
然而不同业态打开新零售的方式各有不同。大型品牌连锁企业大多已经建立自己的电商体系,因此他们更倾向于选择联手电商企业向自己赋能,通过升级运营入手新零售;碎片式的社区零售渠道由于规模小包袱轻,改造难度较低,在互联网巨头的加持之下更容易从组货开始着手;对于连锁便利店来说,本身数字化程度加高,经营方式相对灵活,又经历了O2O模式的洗礼,可以从产品和运营两个层面同时进行改造升级;而百货商场和购物中心的数字化建设道阻且长,为免贻误良机只好另辟蹊径可以从提升体验着手进行改造。
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打开新零售,都只是暂时性的过渡阶段,最终想要新零售浪潮之下站稳脚跟,前端和后端的升级缺一不可,在某种程度上,谁能率先完成前后端的整体式改造,谁就能在市场上抢占先机,尽早享受新零售带来的增长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