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曾经问我,说感觉身边有些人能力似乎和自己差不多,但收入却是自己的十倍,除掉运气的因素,这是为什么呢?
到底是什么,导致有些人月薪是3000,而有些则是30000?
我说你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及格线思维”的人,但那些月薪3万的人拥有的是“20%思维”,这就是你们的本质差别。至于能力上的差别可能你的看法大致是没错的,顶多他就比你强那么一点而已。
我自己总结了一条个人发展的定律:
80%的人其实失败在最后的20%
什么意思呢,就是做事总是完成就好、达标就好,却从来不去想“怎样做得比其他人多那么一点点,好那么一点点”,也就是从来不费神去思考完成之外20%的事情。
就是这20%的差距在时间维度上日积月累,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距。
我自己就是20%思维的受益者。
几年前从国企跳槽出来,我以外行人的身份进入金融行业做销售,其他同事大多都是科班出身,而且拥有几年工作经验。可是仅仅7个月以后,我便成为了公司的销售冠军。
上班第一天,领导便让我去一家银行网点讲课。为此我不眠不休准备了三天,连演示用的PPT也用尽洪荒之力改了又改,内容要好,视觉效果也一定要有逼格。
实际培训的效果只能说差强人意,和其他同事可能差不多甚至还有所不如,但培训结束后银行的人找领导把我做的PPT要了过去,说“觉得这份PPT做得特别好”。
就这件事,后面领导便分配给了我更多的讲课机会。日积月累,我在银行渠道的影响力便快速提升。
做销售需要每天跑银行网点,其他同事一般一天跑3个,4个就是极限了。我要求自己每天早起一个钟,晚下班一个钟,努力做到一天跑5个网点甚至有时是6个。连续坚持了好几个月,一天都不敢松懈。
类似这样“额外的20%工作”,我做了很多。每一件都没有给我带来即时的回报,但半年多过去,我成了公司的销售冠军。
这段经历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从那以后有了非常深的体会:
不要总想着短时间的“质变”,飞跃式发展。只要你每天比别人多想20%,多做20%,质变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因为80%的人都不是这样思考问题的,他们常见的方式是:别人都这样做,那我也这样做;别人都做到这样就够了,那我也做到这里就停下;别人都只做这些事情,那我也只做这些事情。
总结一下20%思维:
1. 做完事情让你落入高概率区间,但也只能成为“普通人”
2. 多想一点
3. 多做一点
4. 坚持下去
希望大家最后都可以成为那20%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