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包装网全国直通: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河北  山西  内蒙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河南  山东  浙江  江西  江苏  安徽  福建

更多>>
首页 > 包装资讯 > 国内 > 从台湾设计视角,总结三十年设计心得(连载一)

从台湾设计视角,总结三十年设计心得(连载一)
2017-02-13 21:28:17   作者:红霞   来源:网络   评论:0 点击:

本文作者:台湾包装协会会长  袁世文

 

2016年因为央视的采访,我把台湾的品牌设计与包装设计情况作了一些整理与分析,让从业近30年的我思考了台湾的发展现况,从时代的变化看见台湾设计业的变革。

 

2010年后,台湾可说是正式走入美学经济年代,而这个时代的美丽与哀愁从何而来?未来我们又该如何走下去?身为一个品牌规划的战略工作者,过去已无法改变,但面对未来,确实应该从传统历史延续中发现趋势,更借此发现自我面对未来的契机,有一点小心得与各位分享,还请指正。

 

一、历史历练进程,美丽道尽风华

 

台湾在70年代,因为政策的因素,开放的较其它地区来的早,在国际品牌的接触上有较佳的视角,也能经由商品的导入,民众吸收了国际品牌的美学与技术价值,自然形成城市生活风貌的多元因素之一。如2016年台北市打造西门商圈,2017的小鸡即将点灯西门,南台湾高雄盐埕区的崛江商圈,取而代之的新堀江商圈,发展成为南台湾最大最著名的舶来品销售地。无论南北城市,在历史发展上,皆是因为产业群聚、交通与地利之便,在城市发展的阶段进程,尽享繁华,逐步吸收了不少品牌国际行销的经验。在1970年代后,更因政策的开放,不少知名大厂,纷纷来台寻求合作,那时台湾一家一厂,即是因为人工成本的优势,国际化的基础就此奠基。

 

在千禧年后,包装设计与包装美学,两者在思考背景上似乎是一样,但台湾真正有设计概念的完整思维,则是在80年代之后的事了,那时外商广告公司因全球客户的布局,来到台湾,甚至并购了不少的本土广告公司,如台湾奥美广告的前身为国泰建业,台湾电通广告的前身是台湾广告,因此,在谈全球化策略,本地化市场的思维里,自然对于本土的市场,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上个世纪,包装也只是客户行销服务与市场任务的其中一环,90年代,台湾品牌意识因为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开始引入了国际企业经营的模式,所谓的 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企业识别系统,由内而外的探索,企业经营管理的深化问题,但那时的系统仍留在经营者的文化思考,从 MI-BI-VI 的三方融合,企图打造台湾企业的整体判别,这是台湾本土品牌升级的一大步,然而,那时所谓的形象策略,仍处于企业经营的策略初阶。

 

但自2000年前后,因为网络的逐渐兴起,以及科技系统化的逐步改革,台湾开始大量投资在科技代工上,为了赢得更多的订单,自然在对外的形象上摆脱了上个世纪的本土视角,不少代工大厂,除了整合强大的产业链条,在自有品牌意识的兴起后,无论是OEM代工到ODM的整合,甚至在OBM的市场策略需求下,更邀请了国际品牌顾问公司来打造其视觉的形象与风格,希望能有更深的影响,但是很现实的,打造品牌与代工公司思维根本截然不同,一个是技术与制造的思考,一个是品牌与人性的分区分众的策略落实,在这一场品牌口号风起云涌的思考下成就了不少股票上市公司,但真正市场攻城成功的却是屈指可数,台湾在这一场竞争之下,打得辛苦,但是设计业的变革却是百家争鸣、大放异彩。

相关热词搜索:台湾 视角 心得

上一篇:2016不得不说的事儿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