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才老师第一讲中,就“印刷企业精益生产大环节”内容与聆听者深入探讨和交流,这一次继续把印刷企业各环节的精益生产如何落实开展和大家一起探讨和分享。以下是王中才老师的讲义内容——
一、精益思想观念在企业的推广
1、管理层精益观念推广
公司应多次组织管理层学习精益思想的内在含义,理解之后总结画出自己公司的价值流。学习形式可以召开读书讨论会,每天的抽出三十分钟或一个小时来组织大家阅读和交流,然后根据内容讨论和消化理解。整个读书和探讨的过程,对于任何一个企业的管理层来讲都是一次变革,因为我们原来的管理模式,是思想比较固化的体现,都是从上一辈或者说以前的企业经验延伸过来的,接触到精益管理的时候,可能面临很多的挑战,尤其是在思想上,管理者的思想在在挑战中一旦打开缺口之后,后期就非常的顺畅了。
2、员工精益思想的推广
对于员工的精益思想推广,管理者首先要明白员工是自己的合作伙伴。一方面对员工讲明精益思想的对企业的好处;另一方面帮助员工分析生产精益化对员工自身利益的好处,最明显的应该是降低劳动强度,改善收入。对员工的思想培训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要扭转思想观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结合实际不断的纠正、灌输,就会有一个好的效果。
3、想和做的统一
有了思想观念,但落实到位就是个不易的事,这里还是要领导层主动策划一个精益体系出来,确立体系为大的主导原则,将每一个部门、每个环节的精益改善确定一个目标和时间进度,再步步推进。
根据确立的精益体系、历史数据、工艺特性等结合现代的网络技术编写erp管理系统。很多公司购买成型的erp系统,但在使用起来却仅仅是统计数据、记记账而已,在生产排产、生产进度时时管理、工时定额、原材料管理等方面都是欠缺的,在这个大数据的时代,一个智能化的管理系统对精益生产的开展是事半功倍。
这里还要谈到一个重要关键词:定额。简单的讲就是印一张纸用多少材料、多少时间,耗多少人工和设备折旧等,直观看这就是成本,算得越细越能找出不必要的消耗和浪费,也越容易总结和固定优化了的工序和操作方式。看似简单的裁纸问题,而其中能够挽回多少利润、多少损失,要精益细算起来是一笔惊人的数字,是有大文章可做的。
二、设备保养管理
1、易损件的判别
印刷设备属于一个精密设备,稍有偏差就会出现很多的印刷故障,所以做好设备维护尤为关键。设备维护不是简单的加加油、擦擦灰,不是每一位印刷机操作者都明白怎样正确、规范化地维护机器。我们采取的方式是首先区别易损件,一个设备有上万个零件,甚至更多,在使用中如果能够规律的掌握零件的磨损周期,那么也就掌握了机器的状态和寿命。另外,我们对易损件部位采用了图片记录法,就是将易损件的部位拍照下来,便于操作人员查找,不容易漏过检查,再配以文字操作说明,这就降低了操作的难度。通过不断的积累便容易掌握更多的易损件数据,保证设备运行状态。
2、保养的执行
对于设备的保养,我们认为要定时、定人、验证。
所谓定时就是每月固定时间保养,每天固定时间保养,不脱、不漏,不定时的坏处就是破坏了易损件的周期严密性,又回到了原来随意的状态。保养周期是按设备的转数来预定的,晚一天或早一天就意味着设备多运转了5至10万转,这会加剧了设备的磨损。
定人就是合理分工,保养不是一个人的事,既需要部门配合,又需要操作的几个人合理分工,可以根据操作的难度划分出每个人负责的部分。结合图例,一幅图一幅图的保养,按照操作的要求加以保养。
验证就是保养完成后,车间一定有管理人员去抽查,保证执行到位合理,并且及时听取机台的意见,不断对保养图例和方法进行有效论证和更新。
3、保养工作的不断改进
保养的改进原则就是专业、贴近实际。这需要与专业人员多咨询请教,然后简便化、实用化的落实到自己的保养工作中去,这就需要参照说明书,树立要开机器先学说明书的规矩,我们曾经遇到这类事件,新印刷机刚开天就出重大故障,原因就是操作人员不读说明书,按开旧机器的方法操作新机器,胡乱增加衬垫的厚度,造成滚筒轴承不可修复损伤,损失巨大。
根据易损件变换保养表,做到计划统筹,不浪费材料,不忽略部位。这就说明这个部位的保养周期太短了,需要改变保养计划。保养切记怕懒、怕脏,保养越到位机器越干净,状态就越好,越是保养不到位,机器就越脏,人就越懒,这是一个因果循环。
4、与可靠供应商建立设备维护的联动关系
目前市面上的设备配件很多,供应商也很多,这就为设备维护保养带来了便利性。用户应该在每个保养日来临之前的一周时间,将易损件信息发送给可靠的供应商,提前让供应商将配件通过快递发送过来,这样既降低了物流成本,也保证了易损件及时到位,还避免了使用者和商家的库存,对供应商而言也就能开展配件的精益生产和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