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包装网全国直通: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河北  山西  内蒙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河南  山东  浙江  江西  江苏  安徽  福建

更多>>
首页 > 学习园地 > 企业管理 > 读包政老师的“爆品”文章报课了

读包政老师的“爆品”文章报课了
2015-11-26 01:43:45   作者:l   来源:包装e线   评论:0 点击:

包政老师一语道破:好产品非不想为也,实不能为也!但是他为何要明目张胆地呼吁:彻底放弃产品思维,不要辜负这个从天而降的伟大时代?

——当你终于有机会成为产业价值链的组织者!

为什么当许多人在朋友圈中坦陈,包政老师的思想是自己认识当下复杂变化的源泉与指南时,包老师自己却说,逻辑上说不通的,现实中一定走不通;逻辑上说得通的,现实中却不一定走得通。他进而还说,做成一件事情,如果需要一万个条件的话,做砸一件事情只需要一个条件。很多人分析案例会由果推因,却不知道因果是一个不断轮回的过程,而因充满着变数,时过境迁,事过境迁。“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思想千万缕,出手一贯之,你千万不要听课成瘾,而让自己与这个伟大的时代无缘!

——什么是互联网时代的匠心精神?

包老师曾经反复追问:为什么中国企业从4P策略到4P大战,即围绕着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销售要素战火不断,可就是打不到技术大战?因为消费者没人代言?因为企业为消费创造好产品的动力不足(“善”)?因为我们并没有西方规模化生产的优质产品积累(“真”)?因为国人的审美价值早已混乱(“美”)?而今天所谓的降维打击、微营销等,会不幸沦落成为价格战、伪营销的变异吗?恶性循环的破解之道在哪里?

——什么是互联网时代的产品思维?

 

 

现在有人在网上天天喊爆品、爆品、爆品。与这概念齐名的还有尖叫、极致、无敌,非常抢眼。

 

就像当年雀巢咖啡进入中国市场,天天做广告,雀巢咖啡,滴滴香浓,意犹未尽,味道好极了。叫得人心烦,就喝一口吧,结果上瘾了,雀巢咖啡就成了爆品。

 

今天我就想跟大家说这个事。不要以为听了课,你就能弄出爆品。课听多了只会上瘾。成为爆品的一定是别人的课,而不是你的产品。

 

产品只是一个结果

 

 

先说一件陈年往事。1997年,我申请破格教授。评委中有一教授提问,你认为企业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当时我觉得这问题问得太突然,也太简单,随口说了句“不知道”。那位教授郑重其事的告诉我,是产品。我心想,傻瓜都知道。

 

产品是企业中的一件事吗?产品是企业中各种事情的一个结果。你还不如告诉我,利润最重要。想必那位教授知道德鲁克这个人,不敢说出这个话。德鲁克说过,利润只是一个结果,利润甚至不是一个目标。

 

所以,爆品是一个结果,不能拿结果直接来说事。

 

按照德鲁克一贯的思维方式,你得首先告诉大家,中国的大多数企业,为什么做不出好产品?为什么做不出性价比叫绝的产品?障碍在哪里?原因是什么?然后,你再告诉大家应该如何针对原因,克服障碍,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爆品大师那里,似乎中国人缺少的是爆品意识,似乎只要把观念一转变过来,爆品就产生了。

 

中国人喜欢说这么一句话,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我总觉得这句话说反了,一个人要是没有在一个领城中坚持十几年艰苦卓越的努力,不可能有什么见解的。这是德鲁克说的话。一个人只是想到了而做不到,等于不知道。这是王阳明说的。

 

中国企业家真的缺爆品意识吗?他们中的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就是,如何生产出一款适销对路的产品;每天盘算和琢磨的是,如何使自己的产品引爆市场,红遍天下。所谓一招鲜,吃遍天。

 

对这些老板而言,他们真正的刚需,高频,痛点,就是生产出一款爆品。求之越切,痛之越深。弄不出爆品,听听课也不错,聊以自慰。

 

好产品的三个元素:真,善,美

 

 

我再给大家讲一件陈年往事。本科我是学生产管理的。我学习过纺织、机械、冶金、电力、化工、船舶、食品等传统产业的作业过程和工艺流程。

 

研究生是学研发管理的,博士生是学人力资源管理的,营销是自学的。

 

我有资格说,好的产品涉及到三个元素:真,善,美。

 

真就是真理。对企业而言,就是产品的研发能力,以及所掌握的技术与人才。包括你对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理解和了解程度。

 

善就是善良。对企业而言,就是把握市场需求的程度,以及为市场做贡献意愿的强弱。

 

美就是艺术。对企业而言,就是艺术与文化的底蕴,以及体现在产品上的艺术美感、品味或品格。

 

“真”的不足

 

 

自从联想提出“贸工技”的战略道路,至今已经有30多年时间了,结果如何?众所周知。西方人依然控制着微电子技术的研发领域。

 

从巴黎统筹会议开始一直到今天,西方社会努力在做的事情,就是对中国的技术封锁。

 

日本民间人士,都有这样强烈的意识,要在技术上领先中国保持50年。我在北海道钏路认识一个日本人,带我去参观他的小木屋,说这些树都是他爷爷种下的,不是每个日本人都盖得起这座木屋的。他接着说,如果中国人都想盖这么一座小木屋,全世界的树都不够。

 

从那个时候我就知道了,生存竞争依然是这个地球上的至上法则。如果每一个中国人都过上美国人的日子,4到5个地球都不够。忘了是谁说的。

 

这里没有是非但有因果。在这种背景下,在这种技术封锁的背景下,如果你不能像华为一样努力,你在技术上根本没有一席之地,无法跟人分庭抗礼。

 

华为《基本法》上是怎么说的?依靠锲而不舍、点点滴滴的努力,成为世界级公司。其中包括与狼共舞、与人周旋。相比之下,爆品的思维,失之偏颇,与华为的境界及意识,大相径庭。我们真正需要唤醒的是国人卧薪尝胆、自强不息的意识。依靠锲而不舍、点点滴滴的努力,强化我们的工业技术基础。

 

盛田昭夫说,技术才是这财富的真正源泉。因此技术也就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谁控制了核心技术,谁就对产业价值链有话语权,有支配力和影响力,有议价能力。

 

如果我们触摸不到核心技术,我们在这个领域就没有资格与西方人共舞。

 

于是乎,诸多企业赚钱的逻辑就变得简单粗暴,即依靠技术引进、生产线或设备引进和产品引进,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可谓“重复引进,一哄而上”。然后,通过迅速扩大产能和产量,降低成本,降低售价,提高市场份额。

 

最终引发同质化恶性竞争而不能自拔。可以说,诸多竞争性行业,30多年来就干了这么一件事,即规模化外延扩张。

 

啰啰嗦嗦讲了这么多废话,就是想告诉大家,爆品的概念,迎合了继续规模化外延扩张的企图心。

 

对中国企业而言,规模化外延扩张的方式已经走到尽头。也许爆品能使外延扩张得以延续。那只是暂时的,一过性的。不是根本性的,方向性的。过多地强调保平,会使我们的企业迷失方向。

 

企业的方向在于摆脱外延扩张的方式,努力夯实工业技术基础,逐渐转向内涵式发展方式,这是正道。张维迎告诫大家,不要利用人性的弱点挣钱。

 

过去的时代,我们可以靠爆品或制造爆品,圈住经销商和零售门店网络,迅速形成强大的工商联盟,形成并深化工商之间庞大的一体化关系体系。

 

可口可乐的案例,充分证明这一点,工商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可以持续的。可口可乐公司用30%的销售收入,去影响消费者,让消费者以为100年前喝可乐是时尚,100年后喝可乐还是时尚。大规模的工商合谋关系,由此建立并得到强化。

 

现如今,已经是互联网时代了,市场争夺的重心,从经销商转向消费者。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供求一体化关系很难维持。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存在的天然的对立,这就是生产的效率与消费的效用之间的对立。爆品管得了一时,管不了一世。

 

企业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工业化以来的产品思维,即通过标准化的手段,把产品原型变成机器可以加工的商品,然后量产量销。

 

企业必须站在消费者主权的立场上,依靠组织与管理能力,成为产业价值链的组织者,和产品与服务的采购者。

 

这就意味着企业必须要有控制技术和掌握技术的核心团队,由此才能整合供应链网络的力量,搭建第三方技术和第三方产品平台,才能持续为消费者生活方式中的某个部分做贡献。所谓跨界。

 

否则,企业只能在消费者生活的表层上,或在无关紧要的缺乏技术含量的方面,构建一个商务型的社区。

 

这样我们就能解释,现在很多火爆的社区商务,为什么都集中在倒买倒卖的层面上。

 

除此之外,有点技术含量的社区,差不多也就是集中在嘀嘀打车这一类的软件产品上,或者像小米手机这样的供应链非常开放的产品上。

 

“善”的障碍

 

 

“善”就是善待消费者。中国企业更多的是产品代言人,而没有消费者代言。没有人为消费者代言,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对企业各部门说话,站在消费者立场上对企业说“不”。

 

这肯定不是企业的本意,不是一个有良知和良心之人的本意。何况市场导向的观念已经流行了很多年了。用得上古人的一句话,非不为也,不可为也。

 

到底是什么障碍着企业不这样去做呢?是工业化以来,产品经济的思维以及大量生产方式,障碍着本土企业去善待消费者。

 

受早期工业化及产品经济思维的影响,企业努力开发产品原型,然后借助于工业标准化的手段进行量产量销,谋取规模经济收益。

 

中国很多企业老板不明白的是,工业化早期的这种思维和做法的有效性,是有历史条件的。这就是不成熟的市场和成熟的产品。

 

企业只需要把成熟的产品,经过老百姓生活检验的产品,拿来进行规模化生产,以降低成本和售价,就可以打开大众消费市场,获取规模收益。

 

在西方,早年的一些企业老板,会努力挖掘人类历史上积攒下来的那些精品,如锅碗瓢盆,桌椅板凳,服装鞋帽,把它作为工业产品的原型,借助于工业标准化的手段,以机器代替人力,进行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和售价。

 

那时的老百姓或消费大众,对皇亲国戚,达官贵人,殷实人家使用的东西心仪已久,就是没有钱购买。他们的消费或需求是不成熟的,对廉价的工业品保持热诚的态度。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本土企业也遇到了这样的黄金时期。只要依靠简单引进,包括引进产品,引进生产线,就可以规模化量产量销,获取利润与财富。

 

可是好景不长,消费者越来越挑剔了,市场成熟了。他们追捧的不再是廉价的工业品,降价促销对他们来讲已经很麻木了,除非你不要钱,我会考虑考虑,要不要去用用你的产品。如果是386,486这样的电脑,白给我都不要,懒得去拿。免费送到家,我都嫌没地方放。

 

消费者需要的是生活方式,需要的是能够满足生活方式需要的产品与服务。

 

一句话,今非昔比,企业面对的是,成熟的市场和不成熟的产品。

 

面对这种迅速逆转的环境,面对这种急转直下的形势,大部分企业是束手无策的。

 

专家学者在说什么市场导向,顾客是上帝,已经没用了,没人听得进去了。谁要斗胆跑去企业,讲科特勒那套东西,准被人哄出来。

 

其老板一定会说少废话,要不你来干干,我这大规模的生产线,怎么转向市场导向?

 

专家学者也得活下去啊,他们也得要挣钱养活呀!真有聪明的专家学者,脑子终于转过弯儿来了。发现小米干的不错,手机都卖爆了。这些专家学者,终于找到了这个历史时期的课程卖点,这就是“爆品”。

 

什么是“爆品”?就是可以大规模引爆市场的产品,就是可以继续量产量销的产品。

 

相关热词搜索:老师 文章 包政

上一篇:颜力行老师讲马云对阿里高管的高标准严要求
下一篇:经营者要以数据为依据做经营管理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