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于2016年末的“最强环保风暴”,从东南沿海开始,兵分两路,一路到华北,一路到西南。此次检查中关闭的大多为无排污许可证,未配套任何废水、废气治理设施,污染物直排对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的企业。
相比于以往检查的“常规”,本轮环保督查显得不留情面:随时抽检,化装进厂,甚至出动了无人机这样的极客设备。一旦检查不合规,轻则出函要求停工整改,重则直接断水断电直到整改合格。
史无前例的环保风暴来袭,企业除了关停生产线还能做什么,环保部除了要革除2016年底笼罩全国的雾霾之外,还想通过环评做什么?
毋庸置疑,去产能是停产后最直观的呈现。据调查,仅成都地区,因为环评停产的厂家不下1000家,其中不乏纸包装企业。这些工厂的停产,将会影响至少30%的产能。
作为传统制造业代表,纸包装行业一直饱受粗放低效增长的困扰,大多数企业在一个并不宽的区域中抢夺市场,忽视设计、服务、品牌等高利润高价值产生环节,在低水平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中耗费大量资源,陷入一个又一个价格战泥潭。
近年虽有部分企业在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后通过升级设备、优化流程等方式逐步提升竞争力,但过多的作坊式企业依然影响着整体行业的进步。
2015年12月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明2016年经济结构性改革的第一个任务即是去产能。2016年一整年,关于淘汰落后产能的文件、措施层出不穷。一场严苛的环保,至少能让那些重复建设,用低质低价博取市场的过剩产能迅速边缘化直至消失。
转思维
想要环评达标,升级生产设备仅仅是开始。归根结底,所有的改变都基于一个条件——企业主的思维。是否愿意让出部分、甚至大部分利润,将传统的生产、工艺流程、企业管理制度革新到足以匹配现代企业的高度。
一个行业的兴衰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身处行业中的企业家积极与否的态度。如今纸包装企业在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中,是否有勇气放弃眼前可见的利益,扭转粗放增长的思维,通过技术改革博取未来,这次席卷全国的环保风暴,是一个风口。
规重置
相对于其他行业,纸包装行业的“江湖气”尤其浓重。江湖气息给行业运行、竞争都蒙上了人性的温情,换个角度,这也是行业不成熟的根源——游戏规则以人情为上,与现代社会泾渭分明的游戏规则大相径庭。
基于改革红利的野蛮生长衍生出不按套路出牌的思维,悖逆商业逻辑的手段屡见不鲜,让本就自带低关注属性的行业失去了市场的信任。鱼龙混杂的品牌在同一平台上竞争,更加剧了这种不信任。
来自中央的环保监察,让行业重新审视“规则”的重要,循规蹈矩,在行业面临转型的关键时刻并不是贬义词。若能籍此从混战的泥潭中抽身,借助外部力量整肃行业,重回商业逻辑正轨,由于不合规导致停产整顿带来的阵痛也不算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