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包装联合会8月19日于北京举办的“无菌包装产业发展论坛”上,一种新型的“智能标签”受到广泛关注。这款全球首创的纳米“智能标签”将开启智能包装新时代,为国人的食品药品安全保驾护航。
该“智能标签”可实时、精准监控食品和药品的储运和保存温度,保障食品和药品的品质安全,并且直观可视。标签的监控范围在-10℃至70℃,基本满足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疫苗运输标准(48小时内保持温度-5℃到43℃)。
此外,“智能标签”还具有五大国际首创领先优势。
一、成本低廉,与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疫苗热标签VVM(VaccineVialMonitor)相比成本降低80%以上,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价值;
二、安全便捷,成分安全,实现非接触式、非侵入式的质量监控;
三、直观显示,通过标签颜色直观掌握产品质量状态;
四、兼容性强,可与各类外包装材料兼容,根据产品包装形态和需求设计定制。
五、应用广泛,颜色变化周期根据具体产品保质期和温度要求,在几小时到几年范围内精确设定。
据悉,该项技术由北京大学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发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北京大学参股企业北京镧彩科技有限公司历时两年时间,进行工业化中试科技攻关,成功研制了世界首款智能标签,已经具备市场化推广条件。其基本原理是,随着时间推移,金属银逐渐沉积在金纳米颗粒上,形成厚度连续变化的壳层,改变了纳米颗粒的尺寸、形状和化学组成,从而使标签改变颜色,且其变色速率与时间和温度精准耦合。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利技术首席发明人、北京大学教授严纯华在论坛上介绍了有关技术研发的背景。他表示,这项实时监控“易变质物品”的国家发明专利,是功能纳米材料领域的科技进步,随着这项技术研发的继续深入,将为食品药品智能化包装提供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