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包装网全国直通: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暂存  河北  山西  内蒙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河南  山东  浙江  江西  江苏  安徽 

更多>>

对面向21世纪的包装工程教育的思考
2012-11-21 15:35:25   来源:   评论:0 点击:

  自从1985年我们到美国考察包装工程教育,把密执安州立大学包装学院该专业的全套教学计划和教材搬回来,结合我们原有的包装机械专业的教学计划。首先创建了具有“横向知识模式”的包装工程本科专业,至今已过去了15个年头。适合我国国情的第一套包装工程全国统编教材,在80年代中期便推向全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全民上包装的热潮推动下,如雨后春笋,先后有20多家大学开设了这一好似热门的专业或相关的课程。到目前为止,预计全国有数千名包装工程专业的本专科生已走向社会,对我国包装工业的大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这些年的教育实践中,不停的有人对这一专业提出疑议。说什么包装工程是个四不像专业,什么都学一点,什么也不精,社会需要这样的“通才”吗?有的学校因各种主客观原因而停办了,有的学校则把专业方向调整到原来的包装机械上。真是沧海横流,大浪淘沙,我们的包装工程专业就是这么风风雨雨地走了过来,生存了下来,正带着朦胧的企盼,探索着未来。
  二、特征
  包装工程专业必须面对的21世纪究竟是什么样的,现在是众说纷纭。根据目前社会的发展动向看,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便利快捷。
  2、以信息、生物、材料、能源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
  3、爆炸式的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网络化正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模式。
  4、可持续发展、合作与对话、以人为本等理性化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5、人们对精神文明和人的自身发展,萌发新的追求。
  由此导致未来的社会发展将会呈现高速化、综合化、理性化和多远化趋势。我们的高等工科教育必须要适应这些变化,突破传统教育中的倾向性和局限性。
  三、转变
  针对上述分析,面向21世纪的包装工程教育有必要重新思考,在观念上的必须彻底转变。
  2500年前,我国的教育家孔子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西方古典教育理性主义认为,教育就是为了发扬人的理性。
  我们现在所实施的教育,基本上是取自前苏联和美国的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思想。为了适应工业社会的需要,基本上是把教育看成人力资源投资,是为科技发展和大工业生产提供后备人才的手段。教育追求技术的、经济的实际目标,忽视人的心灵变化和人格的培养;重实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忽视人的精神和价值的害现;重继承,而忽视创新。因此,现代教育必须是完整的教育,即教育不仅要为受教育者未来的实际物质生活作准备,还要进行精神陶治,达到人格的升华。这体现在应关注人才培养的三方面:K(knowledge)知识、A(Ability)能力、Q(Quality)素质;要处理好学知识(to know)、学做事(to do)和学做人(to be)的关系。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21世纪的教育,曾提出高等教育应有四大支柱:
  1、学知(learning to know),即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
  2、学做(learning to do),即学会主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强调“从技能到能力的转变”。能力包括动手技能,也包括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社会行为、集体合作态度、主观能动性、交际能力、管理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等综合而成的能力。
  3、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全作精神。
  4、学会发展(learning to be),以适应和改造自己的环境。当前,我们仍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正在完善之中。教育应是本体性存在,不应只把它看着是培养工具的行为。教育是要为当今的政治、经济服务,但还要促进它们的发展,教人学会有价值地生存。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应是确立受教育者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其主体意识,激发其积极性、自立性和创造性,把社会文化内化为受教育者主体结构的内容,使其发展成为有价值的主体性的人。总之,教育的目的仅停留在培养经济建设所需的科技人才上是不够的,还有建构人丰富和作画面的主体性。
  对于作为教育中的工程教育之一,关于包装工程专业的内涵,还有一个经常争论的问题,那就是对“工程”二字的理解。我们曾多次强调“工程”教育对于我国包装工业发展的重要性,要从传统的单纯包装装潢模式中走出来。
  工程(engineering)一词,与有发明的发动机(engine)和创造能力(engineous)二词,均源于相同的拉丁词根engenium,意为天赋、能力和发明。现代的工程是把科学知识和经济知识应用于设计、制造或完成对人类有用的建设项目、机器和材料的艺术,是按照人类既定的目的而使自然界人工化的过程,是人类创造有用的人工物的一种实践。工程是一实践活动,包含技术,也包含非技术(政治、经济、人文、艺术)。技术中包含有科学道理,也包含种种非科学(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经验、技巧、窍,未必知其然的直觉、灵感、想象力、创造力)。
  工程活动的完整过程包括工程构思、工程设计、工程实践三个方面,其中工程设计处于核心位置,是创造人为事物的活动基础。
  工程面临的一个中心问题是稀缺性。因为资源(土地、资金、能源、时间、注意力)在使用上是稀缺的,所以,资源配置是关于合理性的一项任务。工程要受社会约束,脱离国家目标的工程是没有前途的。工程会受不同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影响。工程活动还要受生态环境的制约。
  未来的工程师面对实际的工程任务,必须要回签以下四个问题:会不会做(由科学环境和技术环境的约束而形成的基本问题);值不值得做(由经济环境的约束而形成的基本问题);可不可以做(由政治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约束而形成的基本问题);应不应该做(由生态环境的约束而形成的基本问题)。
  工程是以创造为自己的使命。需要创造的是还没有的东西,这是工程专业的本质特征。有了创造的冲动,工程师就会综合各方面的条件,通过设计和实践不断前进,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工程的本质是他造、发明、设计和建造,是将人的理性、意志、情感融合为一体的综合、创造、实践活动。设计的复杂性在于,它既依赖于科学技术,又是文化现象,同时也是商业现象。设计被看作是解决功能、创造市场、影响社会、改变行为的手段,是多重因素交叉影响下的活动。设计的目的是为人类社会提供更加方便、舒适、经济的服务,同时也为企业增加利润,促进市场的交流与繁荣。
  目前的营销观念正从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管理观念,向社会营销观念过渡。对于包装系统的设计者,必须要考虑社会整体利益。包装工程教育因此应强化这方面的内容,解决好当前呼声最高的白色污染等问题。
  工程教育要前伸后延。中小学应解决好知识与素质的基础教育。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包装工程时,要处理好基本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要为他们今后继续深造和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毕业生只是初出茅庐的工程师坯子,有待在毕业后长期的工作中不断更新知识和积累经验。有些较专门的问题可放在研究生阶段去学习。
  四、模式
  我们现在采用的教育模式,仍然沿袭传统的“加工模式”,教师模仿熟练工匠按设计加工产品那样,把学生想象为原料,按自认为满足包装工业需要的目标与制定的教学计划,把学生加工成包装工程师。最近,也曾探讨实施“过程模式”,即根据学生生长的特点,不断调整教育过程,使对包装工艺有兴趣的学生向工艺发展,使对机械有兴趣的学生多学一些机械知识,使美术基础好的学生向包装装潢发展;或者考虑实施两、三个专业方向,分别采用稍有不同的教育过程。这两种教育模式,均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因此,在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存在若干社会弊端的情况下,在中学的应试教育没有彻底纠正之前,在家庭对独生子女过分溺爱的状况一时难以改变的前提下,探索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的教育模式尤其重要。
  根据前面的分析,为了适应21世纪的需要,作为理想的教育模式,有必要实现以下三个转变:
  1、专才→通才(目标:基础性、复合性、全局性、发散性)。狭窄的对口型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适应型专业教育→创新型通才(把握大局)教育。
  2、教学→教育(模式:综合性、整体性、全面性、协调性)。单纯注重知识传授→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全力培养一代新人。
  3、传授→学习(过程:个性、宽松性、主动性、创造性)。以教师为中心、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观”,师生共建知识构架、探求真理,让学生批判地思考一切权力结构,采用“批准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
  对于我国目前的包装工程教育模式,应根据我国的国情加以确定,不可能一下就达到上述的理想状态。初步设想是,可否实行一种综合性的“递阶模式”。即在低年级时,先按“加工模式”与“过程模式”对仍然缺乏自学能力的学生进行精心培养,打好基础,诱发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提高其学习能力与能动性。到高年级时,过渡为按“批判模式”培养,面对学生存在的差异因材施教。
  五、框架
  为了使学生成为品德高尚、既懂包装技术又会决策、具有高度适应性和创造性的高等包装工程人才,包装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有必要打破传统的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的“三层楼”的旧体系。新型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可否以三个设计为主线,从头到尾都贯彻前面阐述过的有关工程设计的观念,即:1.低年级以包装装潢设计为主线组织教学,通过易于激发举的装潢设计,侧重形象思维的训练。课程包括:图形设计模块(制图、CAD、工业设计、包装装潢、美术史、素描等)、数学模块(微积分、工程数学、随机数学)、政思模块、外语、体育等。
  2.中年级以包装结构设计为主线组织教学,以技术性内容为主,侧重逻辑思维的训练。课程包括:包装专业模块(包装结构设计、包装材料、包装工艺、专业外语)、机械模块(力学、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包装机械)、经营管理模块等
 

相关热词搜索:面向 世纪 包装

上一篇: 佛山印刷厂宏翔有限公司
下一篇:包装工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