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棒球职业大联盟(MLB-Major League Baseball)之一,奥克兰运动家队吸引了作家麦克路易斯(Michael Lewis)的兴趣,运动家队2000年球季只花了2600万美元赢了91场比赛,2001球季101场胜利分区封王进入季后赛,平均每赢一场只花费50万美元,比起有钱的球队如游骑兵(Texas Rangers)和金莺(Baltimore Orioles),他们平均每赢一场球都得花300万元,成本相差六倍,超级富队像纽约洋基队的经费预算甚至更高,像洛杉矶道奇队花了大笔钞票,却输得更惨。
如果以印刷产业经营的角度来看,运动家队可能早就把那些有钱的球队赶出市场。
原来,从球员专任运动家队总经理的比利比恩Billy Beane,经由耶鲁大学毕业没有棒球比赛经验的助理,发现了这个专业性特高的职业棒球产业大系统里,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着某些无效率,他决定加以利用,占到了对手不知道的便宜。
大系统的无效率是什么?
在世界上棒球技术竞争的最高殿堂里,不管种种专业技战术如何改进和球赛战术如何日新月异,胜利的不二法门还是投资好的球员。
虽然,每一场球赛每一个球员的表现各项数据都有记录,但是职业球团里的球探、教练和行政经理绝大多是球员出身,大家集合起来数十年的球场历练,好手的风声在圈子里传播着,有经验的球探看看几场比赛,就能感觉出这个球员的潜力,每个球团都聘请好几个球探,分别的各地区去挖掘新种子。
没钱的球队有选秀权没有足够的银子,只能让出选秀权去交换便宜的好球员和未来的选秀权,如此一年年循环下来,有钱的球队自然一流好手越来越多,没钱的球队成绩不好,光有选秀权还是买不起能改变战绩的一流高手。
比利比恩聘请了一位没打过棒球的哈佛大学毕业生保罗·迪·波德斯塔(Paul De Podesta),他总是带着计算机出现在选秀办公室,这原来是全凭自觉和经验的球探的地盘。保罗和比利发现了大联盟所有球探的误区,他们都以高打击率来选外野手、以高防御率高来选投手,大家看的数据都一样,所谓的好种子大家都想争取,价码就筑高了。
但是没有人去分析打击率和防御率对球队赢球的相对应关系,经过分析就会发现打出安打,垒上没有跑者,还是没能得分;如果安打时垒上已有跑者,就可能得分;如果有人全垒打时垒上已有跑者,就多得一分;可以想象上垒率高的球员对球队赢球的贡献,比打击率高毫无逊色,但是被保送上垒不会观众受到英雄式的欢呼,以至于长期被所有不知道正确利用数据的球探忽略了。
更重要的是,棒球比赛基本上是投手手臂的消耗战,上垒率高选手能力一定强,肯定会消耗对方投手的投球数,整体战略上又比打击率高的球员更有效益。
有的投手投不出时速160公里的快速球,却会聪明地善用时速80多公里接近好球带的慢速坏球,麻痹打者对球速的感觉,忽然来一个130公里的直球,50公里的反差让打者错觉一颗球好像155公里迎面而来,仓促挥棒。
和上垒率高但是长打率不高的球员一样,投不出时速160公里快速球的聪明投手,身价永远高不起来,但是对球队赢球有实质的贡献,比利和保罗从数据库中搜寻出这些被低估价格的球员,利用选秀权和有限的预算就组成了实力相当于其它球队要花6-7倍金钱组成的队伍。
2001年大联盟亏损最惨的蓝鸟队易主,新老板Rogers Comminucations公司接手后只有一条教战守则–自给自足,于是把运动家队的球员开发室主任挖角过来,利用相同的理性管理,开除了25名球探,高价卖掉了所有名气响亮的球员,低价签约了被低估的好手,只用了180万美元组成的球队比原来1.5亿元的球队战绩更好。
即使,运动家和蓝鸟队的理性管理创造了奇迹,其它美国大联盟的球队即使在2004年《魔球》这本书出版后,一直都没有改变。
《魔球》这一场电影描写比利比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