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制造业一飞冲天,成就了世界工厂的美誉。很多人把它归咎于人民币的贬值和加入WTO。但是人们忽视了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打败东南亚制造企业,并清空欧美工厂的,是千千万万迅速发展且管理优秀的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
自从中国政府开放搞活之后,放开了手脚的体制外精英们让世界充分领略了华人经商和治理工厂的能力。但从2008年开始,中国制造开始溃败,到近年来更是呈现一泄千里之势。有人归咎于国进民退,有人归因于新劳动法,还有人指责房地产误国,但一个不容辩驳的事实是,走出国门的中国民族企业在强大的欧美日面前仍然不堪一击。
笔者以为,我们应当从中国制造业自身寻找原因。不妨妄议一下,“四种优秀基因”被剔除或许是中国制造萎靡不振的根本原因。
ISO管理基因
上世纪90年代末,一些初具规模的企业大力引进ISO9001管理体系。彼时,ISO管理体系不仅是获得大客户订单的通行证,而且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大杀器。记得笔者曾经效力的曾经全国前十的港资包装企业,由于严格执行ISO管理体系,不仅获得了爱普生、三星、LG、飞利浦、船井电机、微软、IBM等世界级企业的大订单,而且屡次气跑了想通过找漏揩油的某某康和某为的审核人员。由于各部门严格遵照ISO体系运行,加之接口对接清楚,即便老板长期不在,部门主管长期上班开小差,但公司运转十分顺畅。
可惜后来,ISO认证被中国式腐败生生冲垮。很多根本达不到ISO认证要求,或者没有严格依照ISO体系运营的企业,通过花钱购买拿到证书或通过行贿外审人员通过年审。从此ISO沦为一张废纸,不复有神奇效果。再以笔者原来公司为例,后来公司更换老总后,大搞人治和独裁,把原来那一套ISO体系抛到一边,凡事由其一人决断,不到两年公司就分崩离析了。
追求质量卓越的基因
记得十多年前,以日资为首的很多外资企业非常重视产品质量,为了追求质量,甚至不异付出巨大成本代价。受此影响,很多港资企业、台资企业和部分民企对质量也是非常重视的。但后来,随着外资企业内地高管的崛起和华为、中兴、创维、TCL、康佳、美的、格力等民族品牌的崛起,追求卓越质量这个优秀基因逐渐退化。
以笔者所在的珠三角纸包装行业为例,珠三角很多港资包装企业,笃信质量取胜的市场理念,不屑用糖衣炮弹来攻占市场。但他们并不了解此前一段悲伤的历史。打工队伍中这些生于50-70年代的管理者经历过极度困苦的饥寒将近年代,对物质和金钱极度渴望,加之对未来信心不足,而且法律监管不严,很难经受物欲的诱惑。一些民营包装企业偷偷采取美女加重金的手段,将客户的采购、工程、生产、品管等全线撂倒。于是乎,崇尚质量取胜的优秀企业被击溃,正在赶日超美路上打马狂奔的中国制造渐渐体力不支,中国货重新回到地摊货的行列。
学习型企业基因
十五年前,老板们不惜千金,请来管理顾问公司给员工讲解5S管理、KPI、6西格玛、精益生产等等。一时之间,打造学习型企业蔚然成风。由于当时的企业重视培训,一些文化素质不错的员工迅速成长为管理精英、业务骨干和技术核心。很多人另起炉灶,为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卓越贡献。
可惜后来,由于中国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就业机会越来越多,跳槽升职成为普遍现象。很多老板发现,自己辛苦培训出来的员工,很快被竞争对手许以高薪挖走。于是,老板们不再愿意掏钱请外脑来培训,学习型热潮逐渐消退。如今,我们站在2016年的迷途回望过去,“学习型企业”基因早已被荡涤得一干二净。
强大赢利能力基因
近年来,上市成为了大多数企业梦魅以求的追求目标,即便是融资功能不足的新三板都趋之若鹜,连无人问津的新四板、股权交易中心都有很多企业挤进来。原因何在?中国的制造业已经没有了赢利能力。试想想,如果企业很赚钱,为什么要上市分红给别人呢?
但是在十多年前,中国制造可谓日进斗金。那时的制造业,毛利低于40%都是失败的企业,很多企业毛达高达100%以上。那时候,一天赚一台宝马的企业遍地皆是。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制造陷入了不可自拔地低价竞争,加上房地产支柱国策的不断吸血,中国制造业迅速溃败,僵尸化成了普遍现象。
回过头来一看,过去十年,中国制造完全是不断劣变的十年,由于国人的劣根性和法制与制度缺失,以上四大优秀基因被生生从躯体中抽离。如今的中国制造,俨然已经成为纸老虎,这难道不值得每一位国人深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