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光工艺是通过高温高压,使已经成膜的光油油膜平整如镜,从而获得更光亮、更平滑效果的一道工艺。前几年磨光工艺主要应用于溶剂型上光工艺,水性上光不可以磨光。随着水性光油生产技术的进步,可磨光的水性光油已经投入市场使用。
(一)磨光工艺的基本原理
磨光工艺也叫压光工艺,是通过高温使磨光机钢带温度达到90-105℃左右,使光油油膜迅速软化,在软化的同时对印品表面施加一个200-250kg/cm2的压力,使印品表面平滑如镜,最后将印品从钢带上剥离下来,便完成了整个磨光工艺。
(二)如何保证磨光质量的稳定性
磨光时需注意如下几点:
1、.磨光温度适中,温度太高脱版困难并损坏油膜,太低则印品无法粘附在钢带上,磨光效果不好。
2、磨光压力要合适,要根据纸板厚度,磨光效果来调整压力。一般压力应保持在200-250kg/cm2左右。
3、要获得良好的镜面效果,上光时油层不能太薄,且在上光半小时左右再磨光效果最佳。
4、要保证磨光质量的稳定,还有两点必须做到:其一是避免中途停顿,其二是保持磨光速度稳定。
(三)溶剂型与水性上光常见问题的原因分析与改善对策(见)
| 
	 常见问题  | 
	
	 原因分析  | 
	
	 改善对策  | 
	
| 
	 上光后表面粘连  | 
	
	 光油浓度太高  | 
	
	 加入适量天那水稀释,水性光油应加入酒精或水稀释  | 
	
| 
	 油层太厚  | 
	
	 适当调小涂布辊与压力辊的间隙,或加入少量溶剂稀释  | 
	|
| 
	 上光设备热风干燥装置老化  | 
	
	 更换干燥设备  | 
	|
| 
	 光油本身干燥性差  | 
	
	 换用干燥更快的光油  | 
	|
| 
	 上光速度太快  | 
	
	 应减慢机速  | 
	|
| 
	 上光后耐磨性差、表面易掉色  | 
	
	 光油耐磨性差  | 
	
	 换用更耐磨的光油  | 
	
| 
	 光油浓度太低  | 
	
	 光油开稀时适当减少溶剂的比例  | 
	|
| 
	 光油油层太薄  | 
	
	 适当加大涂布辊与压力辊的间隙  | 
	|
| 
	 油墨未干燥  | 
	
	 待油墨干燥后再进行上光  | 
	|
| 
	 上光后油膜附着力差,易刮花  | 
	
	 油墨未干燥  | 
	
	 待油墨干燥后再上光  | 
	
| 
	 承印纸张的吸墨性太差  | 
	
	 换用吸墨性更好的纸张  | 
	|
| 
	 光油质量不佳  | 
	
	 换用新的光油  | 
	|
| 
	 干燥温度太高  | 
	
	 适当降低干燥温度  | 
	|
| 
	 光泽度差  | 
	
	 油层太薄  | 
	
	 应加大涂层厚度,或先上一层底油,再上光油,或提高光油浓度  | 
	
| 
	 光油开得太稀  | 
	
	 应减少天那水比例  | 
	|
| 
	 压光温度低  | 
	
	 保证温度在85-105℃  | 
	|
| 
	 油槽中混有其他种类的光油  | 
	
	 对油槽进行彻底清洗  | 
	|
| 
	 印刷油墨与光油不适配  | 
	
	 换用新的油墨或光油  | 
	|
| 
	 磨光机钢带雾化  | 
	
	 对钢带进行换新  | 
	|
| 
	 承印纸张吸收性强,对光油的吸收量过大  | 
	
	 改用吸收性差一些的纸张  | 
	|
| 
	 纸表平滑度不好  | 
	
	 换用表面平滑度更好的纸张  | 
	|
| 
	 光油本身光泽度差  | 
	
	 更换光油  | 
	|
| 
	 磨光后表面有麻点  | 
	
	 过油太薄  | 
	
	 应适当增加油层厚度,或调高光油浓度  | 
	
| 
	 晾纸时间不够  | 
	
	 通常情况下过油后应晾放半小时左右  | 
	|
| 
	 光油中耐磨助剂比例太高。  | 
	
	 换用新的光油  | 
	|
| 
	 磨光时脱版困难  | 
	
	 磨光温度偏高  | 
	
	 降低磨光温度,一般不超过105℃  | 
	
| 
	 磨光压力太大  | 
	
	 适当降低压力  | 
	|
| 
	 油未干  | 
	
	 适当晾放一段时间后再磨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