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包装网全国直通: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河北  山西  内蒙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河南  山东  浙江  江西  江苏  安徽  福建

更多>>
首页 > 包装资讯 > 国内 > 对商品过度包装说“再见”到底难在哪?

对商品过度包装说“再见”到底难在哪?
2013-03-08 12:30:05   作者:   来源:   评论:0 点击:

全国首部限制过度包装地方性法规——《上海市商品包装物减量若干规定》实施已一个月。近日,记者走访了几家超市卖场,发现过度包装现象并未绝迹。
  
  《上海市商品包装物减量若干规定》已经实施已一个多月了,市场上到底还有没有过度包装盒的问题存在?经过记者现场采访,依旧看到超市里,有许多商品过度包装现象并未绝迹而感到担忧。对于商家来说,商品过度地包装,不仅合乎了部分消费者的心里,满足了部分消费者的虚荣心,最后包装费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不菲的包装费无疑是由消费者买单,消费者于是“被消费”了还不知情。
  
  对于商品过度包装,有网友早就分析过最起码有三害:一是浪费了大量资源;二是造成环境污染;三是损害了消费者利益。过度包装与部分消费者非正常、不理性的消费心理有关。比如:有少数消费者热衷于“重面子”、“喜送礼”、“好攀比”、“虚荣心”的心理,对一些过度包装现象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对于商品包装的问题,不仅引起了人们强烈地方不满,也引起了当地相关职能部门的广泛关注。在这一过程中,各地方纷纷出台相对应的措施,加强对过度商品在“瘦身”上加强管理,并出台相关规定,遏制商品过度包装现象。比如:2月1日起,《上海市商品包装物减量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式施行,明确了销售企业是责任主体,对于拒不停止销售、情节严重的违规企业,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这意味着那些“面子”大内容小的礼盒装等不符合新标准规定的产品不再允许流通销售。
  
  然而,你出你的规定,我包装我的商品,地方性法规显然没有权威性,在一些商家、企业眼里往往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为此,有专家指出,商家的疑问和犹豫、过度包装现象难以根绝,背后还是“好面子”的不良送礼观念推动。过度包装对人力、财力等社会资源浪费极大,最后对环境还有二度破坏。过度包装说“不”到底难在哪里?笔者认为,还是有关部门执法力度不够、执法不严,导致了商家、企业我行我素的思想意识,以至于过度包装依旧存在市场的每一个角落的关键,带来的不仅仅是浪费、不环保,还要老百姓多花钱,也导致物价过高的关键。为此,对于商家过度包装的难题,只有我们有关职能部门从源头抓起,多管齐下,除了追责、问责外,还要按照法律法规的操作程序对企业的豪华包装加以限制、操作,这才是解决商品过度包装问题的关键之所在。
  
  但愿更多企业加强行业自律,引导生产和流通企业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不生产、不采购、不销售过度包装商品,不搭售其他商品,礼品包装盒瘦身下来,减轻了消费者的经济负担,有利于市场物价稳定,这等好事何不推广起来。

相关热词搜索:商品 过度 包装

上一篇:预应力造纸:世界造纸技术革命性又一里程碑
下一篇: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署長:“90%的教輔書都該清理”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