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包装网全国直通: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河北  山西  内蒙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河南  山东  浙江  江西  江苏  安徽  福建

更多>>
首页 > 包装服务 > 技术支持 > 包装技术 > 印刷知识 > 如何在印前制作优质的图像(一)

如何在印前制作优质的图像(一)
2012-06-06 14:40:58   作者:   来源:   评论:0 点击:

  在包装印刷领域,图版彩色印刷已成为印刷的主流。印刷品的质量也日益提高。一张印刷质量优美的图片,会给人以舒服自然的感觉,使人犹如亲临其境的逼真感受。但由于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虽然目前彩色印刷产品的质量较过去有很大的提高,但从总体来看,达到精品级的还不多,还无法与国外优质产品相比。这其中有设备、材料等客观因素,但操作人员素质和技术上的不足也是重要的因素。我们知道,彩色印刷的产品质量,受所有参与复制过程的诸因素制约,比如说,彩色原稿图像的阶调层次、色彩色调及清晰度质量;分色加网图片阶调层次、颜色以及清晰度强调等复制调整数据的准确程度;拷贝、晒版等中间工序网点转换变化量及其稳定程度;印刷(或)打样的墨层密度、网点扩大值或印刷相对反差值数据及其控制稳定程度,各色墨层的叠印效率,阶调演变、色彩平衡与灰色平衡再现;印刷用纸的表现适性与操作适性,油墨的色度特性及其操作适性;各个操作工序的设备、器材与材料的印刷适性,工艺操作质量以及复制对象调整数据等诸多方面。

  在上述影响因素中,印前图像制作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彩印产品的质量。因此,印前制作图像时,如发现原稿质量不好,就应想方设法地进行纠正和提高,才能保证印刷品的高质量。由于如今提供制印的原稿,多数都存在着一些不足,印前制作人员若没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没有良好的艺术审美观,要制作出高质量的产品是很难办到的,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些印前图像制作中对原稿质量缺陷时进行处理的技术和方法。

  原稿阶调层次问题的处理方法

  彩色画稿、印刷品稿及照片等反射稿,阶调层次密度反差较接近。而彩色透射稿的总体密度与层次反差却较大。一般来说,密度反差在1.8~2.4,为中常原稿,大于2.4为高反差稿,小于1.8为低反差稿。起始密度以0.3~0.5为正常稿;高于0.5者,不论其反差大小如何,均为曝光(或显影)不足所致,是发闷原稿;反差低于1.6,而起始密度又低于0.3,是曝光(或显影)过度所致,是淡薄原稿。

  彩色透射稿的总体密度与反差高低,与原稿拍摄的光照条件、曝光量及显影处理有密切关系,图像表现在感光特性曲线上的区段位置就不同,各层次密度对比差别也随之改变,其层次的分布状态各异。对于摄影艺术类原稿,其审美调整在于以印象色和视觉效果为主,强调图片的反差效果,突出光线感,强调色彩饱和度,对画面中的重要色做些夸张和渲染处理,突出色彩的视觉冲击力。要强调弥补拍摄、冲洗过程中的某些不足,调整处理好摄影艺术中的色彩光影、明暗、冷暖、空间变色关系,突出摄影图片的色调、气氛、光影、质感等造型效果。使原稿制作具有强烈的光线感,高光明亮、暗调有力度,给人感受到光影之美;有强烈的色彩饱和度、色泽鲜亮、色彩变化丰富,给人以色彩艺术感染力;有极高的清晰度、景物质感清晰、颗粒细腻、细微层次丰富,给人一种真实感。在实际生产中,由于摄影图片的暗调容易偏色,因而造成物体黑色不纯正。因此,应用UCR/UCA功能进行纠偏,使三原色版达到中性黑的效果,再加以黑版为主,从而达到黑色纯正的效果,较好地表现出黑色物体的质感层次。

  绝对忠实复制原稿是不可能的,因为大多数的原稿密度反差都大于印刷品的密度反差,所以印刷品复制必然要对密度进行压缩。因此这就要损失部分的细微层次,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原稿的反差和调子的具体内容,调整合理的层次曲线,就是说要对不论是反射稿,还是透射稿上面的次要部位的层次进行压缩,使主要部位的层次加以重点、特色化的强调。

  在彩色稿正常反差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类型的原稿正确地调整层次曲线。但一定要注意分色片层次曲线的平衡,中性灰平衡要恰当,不正确的层次曲线会使复制品失真。对于原稿整个偏色,一般可以通过调整层次曲线加以纠正。对于层次密度质量不同的原稿,在压缩原稿阶调反差的时,常采用下述办法来处理。

  (1)曝光正常,密度反差标准。其主要部分都处在亮调、中调,它与明度之间成正比,属于最佳视觉明度范围,处于明度新标系统的4~6级,这类原稿黑白场定标按标准密度值设定,则原稿上的亮、中调全部信息在扫描分色片上能再现出现。正常的原稿,其反差适中,应该使低调层次压缩得平一些,尤其是在要强调中间调和亮调层次时,就比较合适。

  (2)中等反差原稿。低密度在0.3~0.5,高密度在2.4~2.8,反差中常,接近标准的原稿,图像的高、中低调层次都能表现在感光特性曲线的直线部分,中间调层次丰富,主体层次在中亮调,层次密度等级差和原景物成比例,色调一般也较正常,在对原稿阶调反差压缩的同时,按接近标准的阶调层次再现曲线进行层次调整,能达到良好的复制效果。由于原稿阶调层次分布状态不同,同是中反差原稿,其阶调层次再现曲线也应不同。若是明朗原稿,主体调在亮中调范围内,复制应略求加深,才能满足视觉响应。若是浓厚调原稿,主体调往往在中调密度范围内,不应加深复制。反射稿(相片除外)层次再现曲线可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对于原稿反差基本适合印刷复制,以中间调为主的照片,暗调面积较小,可以压缩暗调层次,以便强调中间调层次。

  (3)高反差原稿。高光密度不高于0.4,而最高密度却在3.0以上的原稿,多是原景物明暗对比反差过大,一般中间阶调层次丰富齐全,最亮与最暗层次面积比率并不大,一般也不是主要层次,只是高、低调密度突跳,加大了反差。这类原稿,在作高光与暗调选定时,一般可舍去两端次要层次,以减小其阶调复制范围。其层次复制再现曲线,可根据图像层次分布曲线不同调整变化。

  (4)低反差原稿。阶调反差在1.7以下,高光密度在0.3以下的色调淡薄原稿,多由于拍摄曝光过度或者显影过度所致。其主体部分偏亮偏薄,明度高,处在明度新标系统的7、8级,亮中调大部分层次落在负像特性曲线的肩部,亮调层次丰富,但密度级差都很小,且占面积比例大。制作时要加深复制,以降低明度,向标准明度靠近。这类原稿,需要加强亮中调的层次复制再分配,黑白场定标密度值要小些,亮、中调的层次曲线应稍作加深,以达到较好的层次反差和视觉明度效果。应根据其层次分布曲线形状,区别其主体调在亮调或是中调密度范围。同时,还需要使用加深和加长的黑版阶调来作补充,使复制再现画面中间调层次深于原稿的层次分布,满足视觉心理对画面的艺术要求。如遇到彩色照片原稿偏薄,反差小,可以通过压缩亮调和暗调层次,使中间调层次的反差大一些。

  (5)厚闷原稿。高光密度在0.5以上,甚至超过1.0的厚闷原稿,多由于拍摄曝光或者显影不足所致,使图像暗调层次大部分落在了负像特性曲线的趾部及直线下半部。原稿反差厚闷,整个画面以低调面积较大,亮调显得平,若强调拉开暗调和中间调层次,相应来说中间调层次就显得平淡了。对于原稿中间调层次较平,反差小,可以压缩亮调层次,使中间调层次反差大些。

  厚本原稿主体部分偏暗偏深,处在明度新标系统的2、3级,亮调层次少,中暗调层次丰富而级差平软,且面积比度很大,主体调也多落在中调密度范围内,制作时要减浅提高复制,以提亮明度,向标准明度靠近。这类原稿的复制,黑白场定标密度值要大些,中、暗调的层次曲线应稍作减浅,应当使其包括主体调在内的中亮调层次得到较亮的再现,才可使制作再现的画面明朗,而且也强调了中暗调的层次级差,以达到较好的阶调反差和视觉明度效果。

  (6)中间调层次分布不同的原稿。一些中高密度反差的原稿,中调层次较少,密度级差较大,而高低调层次较多且平缓,如逆光拍摄的彩色片,制作时应想办法使这类图像主体调的层次明暗协调,即可取得较好的复制再现效果。

  图像阶调层次反差的大小,在复制时是可以作密度范围压缩调整的,起始密度的高低,也是可以通过高光密度设定及记录设定的调整加以改变的。而原稿图像层次的分布状态,是否能满足艺术要求,则需要在复制中作层次反差压缩的同时,对层次分布作再分配调整。原稿层次分布的描绘与分析,对层次复制的再分配调整,是至关重要的,是层次复制的首要依据。印刷品在阶调还原时一般都要作阶调的调整,当原稿的密度反差大于印刷品的最高记录密度时,为了使原稿的各个阶调都能在印刷品上表现出来,就必须对阶调还原作适当的调整。其次,为了适应某些特殊原稿的复制要求(如:亮调为主的照片、暗调为主的照片),必须对原稿的某些阶调进行适当的强调,而相应压缩其它阶调。线性压缩的主要特征是对各阶调段等比例的调整,线性压缩并不代表真正的视觉上的等比例压缩,因为D-Y曲线也是非线性的,经过这种压缩后,亮调处人眼不容易辨别,产生“灰平”现象。阶调的复制就是指原稿密度与复制网点百分比之间的关系。要使原稿上的所有阶调和色彩都能够很好地表现在印刷品上,首先选用正确的层次曲线。层次是阶调和色彩变化的基础,如果画面上层次不丰富,色彩的表现也必然是单调无味的,只有层次逼真,才能有生动的色彩变化。

  透射稿的天然色正片的反差范围差别都比较大(约3.0左右),通常情况下就需要压缩反差,达到印刷品复制的要求;而反射稿的原稿反差较小,原稿偏闷,可根据不同的原稿特点进行亮复制。如人物肖像画的复制要点是人物的肤色,M、Y二色是关键;风景画面复制重点是自然风光,C、Y二色是要点。灵活地使用层次旋钮,调整出来合理的层次曲线,纠正原稿的不足,保持主要的部分,相应损失次要的部分,大胆地取舍,尽量做到复制出较好的效果。但是,如果层次曲线调整不合理,可能会造成画面主次颠倒,层次不清、色相不准的效果。由于彩色印刷品都要再现为密度范围基本一致的画面,这个密度范围又大都低于彩色原稿的密度范围,在分色制版时,必然要做压缩调整。对各阶调层次采取什么样的再分配调整,一方面取决于原稿的阶调层次分布状态,同时又和人的视觉感受相关。其中,既有视觉响应的孟塞尔明度值因素,还有人们视觉心理要求的主观因素。对原稿阶调层次复制调整,需要将人们的视觉心理需求综合归纳起来,加入视觉响应的物理量值,再结合原稿层次分布状态进行考虑,才能得出印刷画面的密度阶调层次再现曲线,再纳入复制与再现过程中的演变数据,设计出具体原稿的阶调层次复制曲线。

  印刷品的密度范围大,既可多再现一些原稿或原景物的层次,也使各级层次之间的反差能拉开一些,立体感也就强烈。尤其可增强细微层次反差,也加强了图像层次的清晰度。另一方面也使得画面的色彩拉开了档次,使得深者浓厚饱和,浅者明朗,增强了色彩的立体感。但是,印刷墨层密度的提高,与网点增大相矛盾,不可能达到彩色透明片那样高的密度。只有在纸张、油墨、器材的适应性及印刷机精密度等优良的条件下,才能有较低的网点增大值和较高的墨层密度。

  因此确定这项质量指标的客观技术标准,是使用彩色反射密度计,测出各印刷墨层的印刷实地密度和75%网点印刷密度,计算得出其印刷K值。当具有较高的印刷K值(黄版0.3~0.4,品红版和青版0.4~0.55,黑版0.5~0.6),其各自实地密度又较高,并且各色墨层的叠印效率接近达到90%时,印刷品的阶调也就较好。这样的印刷品,必然是层次分明、浓厚饱满、立体感强的画面。为了节省印刷油墨,有人主张降低印刷墨层密度来减少网点增大,那样,虽然印刷网点阶调扩大量少了,减少了图像暗调端层次的并级现象,但总体阶调反差却不是最高,也达不到最好的印刷阶调层次再现。

  由于印刷工艺阶调是非线性传递,在印前应做补偿调整。网点阶调在晒版、印刷工艺的传递过程中,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其阶调网点的传递是非线性的。为了适应印刷工艺,必须进行补偿调整。重点是要对印刷的三个网点跳跃区,也称三个关键区进行调整,即3%、50%、80%网点区。因为3%小点易损失,会影响高光区的颜色层次,50%网点区容易增大,会影响中间调,特别人物肤色的变化,80%网点区容易并级,会影响暗调层次,特别是暗调肤色的主色与深度原色的并级,使印刷难以兼顾两者,往往无所适从。因此,对一些原稿的重要色、重要部位,通过调整使其避开这三个网点跳跃区,从而给印刷提供理想的印版,使之好印,印出好产品。

相关热词搜索:包装 印刷

上一篇:印前打样的基本任务及三大目的
下一篇:原稿清晰度问题的处理方法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