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的包装,点假成真、点石成金。如果剥去这些包装又如何呢?普通商品去除包装之后,任何人都具备判断其品质高下的能力,而艺术品的情况要复杂得多。
那些不为收藏而购入艺术品的买家,其目的可谓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无论是怎样的目的,究其根底他们恐怕都不愿见到表层的包装被撕扯干净。
购入艺术品用于送礼也好、抵押贷款也好、为庄家造势也好、追求广告效应也好,只怕是包装越厚越理想、越安全、越能带来利益。
整个市场链条上,每一个环节都会因此而分得一杯羹,也会为此而不遗余力,即便是原本与市场无干的批评界和学术界人士,也甘愿为利所驱,赞美吹捧之词随处可见,毫不吝惜,丧失了基本的批判精神与理性思考。
倘若把这些文章聚到一处看,其实内容大同小异,并无新意,那么它们所夸赞的对象到底有没有艺术上的创新与价值,也就可想而知了。一番包装下来,包了一干人等的利益,包了艺术市场的花团锦簇,何乐不为?
商品的过度包装已是社会公认的公害,其中就包括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艺术品的过度包装也难免于此,只不过它祸害的是整个市场的环境与日后的前途,鲜丽的包装推着市场的泡沫愈涨愈大、愈积愈多。
站出来批评艺术品市场“泡沫”的人不在少数,然而同时又有人称“市场泡沫是一种盈利方式”,就好比是啤酒,没有泡沫的啤酒喝起来又有什么意思呢?殊不知,先有啤酒而后有泡沫,如果酒之不酒,泡沫从何而来?因何而来?
即便“泡沫”是必需的,那谁又能、谁又敢明明白白告诉大家,眼下艺术市场的泡沫到底涨得有多高?是否属于合理的范畴?见诸媒体的拍场丑闻,是不良现象的全部还是冰山一角?
即便一定比例的“泡沫”是良性的,然而此类事物,因涉利过高,恐怕屡禁都难以断绝,倘若听之任之,其结果真是难以想象。
节日过后,垃圾站迎来的包装垃圾必定“堆积如山”。此类垃圾尚有每年定时清理扫除的时候,诸如上海等城市也拟定设立限制过度包装的法规。
更多包装相关信息可登陆:http://www.bz-e.com/包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