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年节,商场里各式包装豪华的礼品琳琅满目,而此时也是限制“过度包装”呼声最高的时候。所谓过度包装,简而言之,就是包装耗材多、分量重、体积大、成本高、装潢过于华丽、言辞过于溢美,相形之下,被包装商品的价值却不高。例如之前的“天价榨菜”,原本一斤成本3元的咸菜,冠以“沉香”之名,除包装精美之外,还附送纯银碗筷,售价高达2200元。
商家此番举动,无疑是要打造出高端产品,卖出高端价格,提升包装档次是最为快捷取巧的方式。仔细想想,这种现象又何止于普通商品,艺术品市场上的过度包装又何其之多?只不过普通商品倘若是包装过度,一眼便可知晓;而艺术品的过度包装,则更为隐蔽,更上“档次”,牵涉的环节更多,戏也做得更足。
一件假的“金缕玉衣”,凭借几位鉴定专家的“金字招牌”,骗贷5.4亿;原本在陶瓷艺术史上品位不高的“乾隆瓷”,近几年屡屡拍出上亿乃至几亿的高价;更不用说一些中青年艺术家,趁着投资者、收藏家挖掘“潜力股”之风,自我标榜,借媒体炒作,殊不知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一类艺术品、一位艺术家,一旦经过包装转化为商业品牌和概念,往往就价格一路飙升,成为市场上炙手可热,万人争抢的对象。始作俑者难免别有用心,而追随者也往往专业水平不足,在强大的市场造势宣传面前,失去了理性与判断。
过度的包装,点假成真、点石成金。如果剥去这些包装又如何呢?普通商品去除包装之后,任何人都具备判断其品质高下的能力,而艺术品的情况要复杂得多。那些不为收藏而购入艺术品的买家,其目的可谓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无论是怎样的目的,究其根底他们恐怕都不愿见到表层的包装被撕扯干净。购入艺术品用于送礼也好、抵押贷款也好、为庄家造势也好、追求广告效应也好,只怕是包装越厚越理想、越安全、越能带来利益。整个市场链条上,每一个环节都会因此而分得一杯羹,也会为此而不遗余力,即便是原本与市场无干的批评界和学术界人士,也甘愿为利所驱,赞美吹捧之词随处可见,毫不吝惜,丧失了基本的批判精神与理性思考。倘若把这些文章聚到一处看,其实内容大同小异,并无新意,那么它们所夸赞的对象到底有没有艺术上的创新与价值,也就可想而知了。一番包装下来,包了一干人等的利益,包了艺术市场的花团锦簇,何乐不为?
更多包装相关信息可登陆:http://www.bz-e.com/包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