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制作网推荐:我国印刷业“由红到黑”
印刷业“由红到黑”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直至本世纪初,中国的印刷厂还处于完全的暴利时代,根据我的亲身体会,由于当时印刷工艺整体报价的不透明性,开机、色令、纸张等价格构成的印刷报价,已经达到毛利率在500%左右的高点,“开机印刷=印钞票”的说法尽人皆知。
于是,更多投资少、劳动力少、成本低的“作坊企业”挤入这个行业。和其他市场一样,印刷市场的价格也要遵循市场杠杆调节定律,产能的扩张让利润额一而再、再而三地下降,自此印刷企业踏入了恶性竞争的纷扰。同时,由于劳动力少、活件周转慢、投资少、机器不全导致的交货时间拖延,以及劳动人员不能得到很好的专业性培训就上岗,从而引发的无法保证产品质量等问题也逐一浮现,更让印刷业陷入了发展的瓶颈。
下游价格的血拼与上游价格的飞涨同步出现,让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在还没有捞到什么真金白银之时,就直接进入了垂死挣扎的阶段。2008年,一批企业的倒闭,让印刷业得以重新洗牌,当年我所处的长三角区域工业园区,半年内,三家中等规模的印刷厂陆续关闭,珠三角比之更甚。
此等惊人的发展速度及毁灭速度让更多寻求发展的企业明白了一个道理:高新技术的应用是当今大环境下取胜的关键,谁站在技术的制高点上,谁就取得了绝对的竞争优势。躲开重复办厂、同质化恶性降价的恶劣竞争,开拓新的管理思路,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是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唯一出路。
设备购置“从感性到理性”
我开始接触印机市场专员工作之时,正值印刷业刚刚跨入转型阶段之日,很多有想法的印刷企业都开始转变观念、更新设备。转型初期,很多中国印刷企业只知一味崇拜国外品牌,不重视印刷环节中的人为因素,不因地制宜摸清产品特性,盲目引进。比如我了解的一家企业,其每天产量在70万对开张左右,每年的总产值不超过1000万元(除纸张),但是仅仅因为旧设备老化故障较多,就先后花费2000万元、4000万元分两次引进进口设备,然而每年仅折旧费一项就达到了600万元,再加上几百万元的贷款利息,利润就可想而知了。因此,仅根据一个订单的成功就下定购买设备的决心并不可取。
任何一家企业都应该明白的是:新设备并不是确保业务增长的灵丹妙药,它应该只是一个目标明确的完整的商业计划中的一部分。任何一个错误的假设都会对企业的生产力和经营状况产生严重的影响。
于是新一轮的认真反思、谨慎思考,让印刷企业在考虑购买新设备的时候都开始试图找到其他可以填补设备产能的方式,或是更加经济的方法。比如我所从事的印后设备市场,设计师设计的不同的运动方式,会让设备产生不同的生产速度和成品质量。其实并不是速度最快、质量最好就适用于每家企业,或许包装类企业可能需要印刷质量相对较高的设备,而普通书本类印刷企业对印后加工的要求相对较为简单,但书本印刷企业对于交货期更加敏感,速度的保障对其更为重要。鉴于印刷企业在购买设备时的思维转变,销售人员在向客户推销产品前,要先了解客户的需求,发现客户的侧重点,有针对地向其推荐适合其生产及可持续发展的设备,这样才能达到双赢的结果。
更多印刷相关信息可登陆:http://www.bz-e.com/包装印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