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包装网全国直通: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河北  山西  内蒙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河南  山东  浙江  江西  江苏  安徽  福建

更多>>
首页 > 包装资讯 > 国内 > 我国绿色印刷现状与发展展望小议

我国绿色印刷现状与发展展望小议
2011-12-16 14:18:00   作者:   来源:   评论:0 点击:

        目前,我国印刷业已形成10万家印刷企业,370万从业人员,年总产值达7700亿元的较大产业,但技术先进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不多,还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在不少企业里,各种传统的制版、印刷、印后加工工艺仍在我国占据很大的份额。从制版工序的胶片和废定影液、电镀液,到印刷过程中的溶剂型油墨、异丙醇润版液、洗车水,再到印后整饰中仍在广泛使用的即涂膜、油性上光工艺等,对环境都存在着污染问题。如印前制版使用的乙酸、甲醇、硝基苯、草酸、氯化锌、糠醛等,都含有有毒化学成分,印刷使用的普通油墨、洗车水等含有铅、铬、汞等重金属元素。1988年,新闻出版署就规定,印刷行业有8个有毒有害工种可以提前退休,虽然是对职工健康和权益的一种保护和补偿,但必定是已经对健康造成了一定的伤害。由于众多印刷企业仍沿用着传统印刷工艺,在某些生产环节仍存在一些诸如有机溶剂挥发、废水排放等造成的环境问题。由于目前还缺乏完备的环保评价手段及技术标准、专业的检测机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高效节能的替代技术等,所以在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健康安全的印刷产品以及节能降耗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需要引起我们高度警惕并着力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在印刷品的生产加工环节对产品的环保性、安全性关注不足,缺乏有效的管理、监督;企业和从业人员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建设“绿色·创意·和谐”印刷的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对适用于不同规模、不同类型印刷企业的环保技术或产品缺乏有针对性的开发研究;针对印刷产业的环保评价认证体系和技术标准、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相对滞后。

  这些突出问题的存在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以及总产值排名世界第三的印刷大国地位是不相称的,也成为我国印刷产品突破国际贸易“绿色壁垒”、实施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和建设印刷强国的障碍。

  这些问题的解决,亟待我们找到一个突破口,而实施推广绿色印刷是一个极好的形式。2010年1月新闻出版总署柳斌杰署长在全国新闻出版工作会议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根据国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约束性指标规定,积极参与印刷、复制行业环保标准的研究制定,推广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的应用,探索产品用纸循环使用等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进一步降低能耗和污染,打造‘绿色’印刷、复制产业。”同年9月,新闻出版总署与环境保护部共同签署《实施绿色印刷战略合作协议》,正式揭开了我国绿色印刷发展的大幕。2011年3月2日,国家环境标准《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印刷第一部分:平版印刷》,经由环境保护部批准正式颁布实施,自此,绿色印刷有了明确的准入门槛。

  2011年5月发布的《印刷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中明确了印刷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其中特别指出要引导产业绿色转型,组织好“绿色环保印刷体系建设工程”,协调有关部门开展多层次多方位合作,制定和完善绿色环保印刷标准,开展绿色环保印刷企业和印刷产品的认证,推进我国绿色环保印刷的发展。具体保障措施体现为制定和完善绿色印刷标准,开展绿色印刷认证,实施“绿色环保印刷体系建设工程”,以中小学教科书、政府采购产品和食品药品包装为重点,积极协调环境保护、教育等有关行政部门开展多层次多方位合作,大力推进绿色印刷的实施。推动包装装潢印刷向减量化、重复使用、再循环和可降解(3R+1D)方向发展。指导“绿色环保印刷示范园区”建设,推动低耗能绿色印刷设备和材料的研发,完善低端落后产能淘汰退出机制。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建立我国的绿色印刷体系。

相关热词搜索:包装 绿色印刷 印刷产品

上一篇:2011年阅读热点盘点剖析 从中探寻阅读新趋势
下一篇:简述热灌装饮料瓶市场发展概况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