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底,位于乌当区的贵州千叶药品包装股份有限公司迎来“好消息”——新建的药用塑料包装车间全线投产。这个抗菌药用塑料包装项目于去年3月开建,预计达产后全年新增产值3000万元。
在乌当区全力打造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引领示范区的征程中,众多药企迎来发展机遇,而千叶药包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由于订单较多,千叶的几条生产线都处于昼夜生产的状态。
从一家鲜为人知的包装企业到贵州药包行业龙头企业、众多知名药企的战略合作伙伴,千叶药包的成功秘诀就是抢抓市场机遇,调整生产结构,扩大生产线。而这从千叶药包的两次更名可见一斑。
成立伊始,千叶药包并不是一家专门生产药品包装的公司。那时,企业名称为贵州千叶日化有限公司。“公司刚成立时,是做食品包装的。产品没有清晰的定位,客户拿来什么样的订单,我们就去做什么样的产品。”千叶药包董事长杨震说。
定位模糊严重制约了公司的发展。
在不断的摸索前行中,千叶药包看到了医药包装这个朝阳产业蕴藏的巨大商机。于是,公司于2001年找准市场定位,致力于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用材料和容器的研制生产,并改名为千叶塑胶有限公司,在贵州率先获得5个系列的《药品包装用材料和容器注册证》,抓住了贵州医药产业集群突飞猛进大发展的历史机遇。
2014年9月,千叶药包进军资本市场,在“新三板”挂牌上市,是全国第一家医药包装企业、贵州第六家企业成功登陆“新三板”的公司。此时,公司完成了第二次更名:贵州千叶药品包装股份有限公司。
两次更名,两个跨步发展阶段。
对于千叶药包来说,大发展才刚刚开始。为了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千叶药包应需扩大生产规模,于去年年初扩建药用塑料包装车间,目前已全线投产。同时,千叶药包计划实施药包材扩能技改工程项目,建设用地约130亩,拟投资1亿元修建药包材生产车间及配套工程。该项目达产后,将形成一个辐射全国的药包材生产基地,预计公司可实现年产值5亿元,利税4000多万元,解决就业300多人。
在生产线不断扩大规模的同时,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应对产品单一的问题,今年2月,千叶药包成功收购四川南充三樱药用包装有限公司,投资600万元进行厂房改造,引进国内先进设备。
据悉,千叶药包收购的核心动机是三樱手中的药包材复合包装膜、袋技术和产品及巨量的药包材四川市场份额。
三樱花落千叶药包后,千叶将会从最初的双品类逐渐延伸到全品类、从西南区域龙头企业到全国单品类销量冠军及多品类核心供应商,此后,依托新材料、新技术与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协同关系逐渐开启一个药品包装行业的新纪元,争做未来中国新医药产业的安全保卫先锋。
截止2016年5月31日,千叶已拥有8个医药包装材料注册证,取得专利19项,且尚有部分专利技术正在申报当中。2015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643.66万元,同比增长4.99%;利润总额2138.22万元,同比增长123.41 %;实现净利润1811.80万元,同比增长118.17%。
今年下半年,千叶药包还将启动药用PVDC生产线建设项目,新建PVDC生产线,计划明年底投产。“PVDC产品属于我们公司新增加的产品种类。公司将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整合行业资源,收购几家国内药包材企业,使千叶药包成为国内综合实力较强的药包材企业。”杨震表示,千叶将力争打造中国一流的药包材生产企业,并向国际市场发起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