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包装网全国直通: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河北  山西  内蒙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河南  山东  浙江  江西  江苏  安徽  福建

更多>>
首页 > 学习园地 > 制作工艺 > 书刊装订用胶黏剂应用现状及其市场分析(下)

书刊装订用胶黏剂应用现状及其市场分析(下)
2013-03-06 20:20:10   作者:   来源:   评论:0 点击:

 二、应用分析
 
    对于胶黏剂导致的装订质量问题,业界各方众口一词,认为主要应从胶黏剂的质量、与其他设备和材料的相容性以及操作人员素质3个方面来解决。
 
    首先,胶的抗老化性、耐高低温性、拉伸性直接影响胶黏剂的质量。抗老化性越好,装订后的书刊越有收藏价值,可保存性越强。耐高低温性越强,越适应环境温湿度的变化。拉伸强度、肖氏硬度适当能够避免产生书刊散页的现象。
    
    其次,要考虑胶黏剂与装订设备、纸张以及油墨的相容性。良好的装订设备、表面适性相配合的纸张等条件相宜时才能有良好的胶黏效果。
 
    在以上因素正确控制之后,操作人员操作不当也会前功尽弃。例如操作者若对温度控制不当,会直接影响胶黏效果。
 
    常见故障原因解析
 
    由于胶黏剂使用不当造成的装订质量问题,在装订工序中几乎处处存在。有时会给下道工序造成不必要的返工与浪费。从用户方面了解到的故障主要有:
 
    (1)黏度不当导致的故障。黏度不够,胶黏剂过稀使黏页后脱落;黏度过大,黏铜版纸后会将涂料层拉掉导致脱落或平装浆背后不易分本;
    (2)胶黏剂过厚过多,会因溢出而导致包封面后书背两端粘连或撕破;
    (3)胶黏剂涂抹不均匀使包封面后书背起泡;
    (4)胶黏剂涂抹润湿不够或干燥过快,使精装扒圆时书背裂开、粘贴环衬后,环衬与纸张粘结不平或起泡,或者糊完书壳表面起泡;
    (5)胶黏剂内拉力大于外拉力、纸张水分过大,产生精装书封套套合后向上翘曲;
    (6)书刊中缝没有涂抹胶黏剂,产生精装书压槽不明显或不出槽故障。
 
    用户呼吁技术指标细化
 
    胶黏剂的最佳开放点是热熔胶在使用时能够发挥出最大黏性的最佳熔点。因为胶黏剂对温度的灵敏度很高,每波动10℃,胶黏剂的拉伸强度等性能会发生很大变化,最佳熔点附近随着温度的递增或递减,胶黏剂的黏性下降幅度也呈逐渐增大趋势。
     
    但市场上胶黏剂对此都没有严格限定。专家和用户呼吁生产厂家在胶黏剂产品说明中应当明确胶黏剂的最佳开放点。如某一类型胶黏剂标出的开放点在150~170℃范围内,相差20℃,胶黏剂的黏性在这个范围内有很大差别,用户难以掌握,粘结效果也就无法充分发挥出来,这不利于操作人员的使用,从而直接影响产品质量。
 
    三、探索发展
 
    标准化之路  摸着石头过河
 
    面对我国书刊装订胶黏剂应用中产生的种种质量问题,如何有效解决,对此大家众说纷纭,希望能够寻求一条解决途径。
    
    专家主张制定相关标准来规范胶黏剂市场,对于经过严格制定与修订、已经颁布的质量标准业界人士就说法不一。如标准中要求胶层统一限制在0.8~1.2mm范围内,其合理性令人质疑。生产厂家反映考察书刊装订黏结的质量应当以胶层的厚度为依据还是以胶的牢固程度为依据,这值得商榷。
     
    是制定胶黏剂的使用标准,还是产品标准,也是争议之点,要规范胶黏剂产品的质量,应制定相应的产品标准,但这属于跨行业行为,它的可行性令人担忧。同时,制定使用标准可规范的对象是用户,这有待双方的协商。
 
    PUR新品  拭目以待
    
    PUR热熔胶非常适合于需要承受高强度外力以及在严酷温度环境下使用的书刊的装订,主要用于期刊杂志、年度报告及精装书籍的装订加工。
    
    PUR热熔胶的价格问题是个很难跨越的障碍,在国内的推广需要一个过程,这是从用户方面传来的声音。因为一方面PUR热熔胶生产技术尚未普及,还只掌控在高端企业手中,短期内价格不会下降;另一方面,PUR热熔胶在熔化时一旦和空气接触,性能会发生变化,操作时需要有专用的设备将它与空气隔离,而这提升了PUR的使用成本。
    
    然而,国际上有着重要影响力的各大印刷器材生产厂商,都建议全力推广PUR热熔胶。他们普遍认为PUR与其他胶黏剂相比,性能优越,与设备的配合性更好,虽然价格相对高些,但用胶量是传统用胶的三分之一左右,并且减少了故障的发生。这无形中都降低了成本,增强了它的市场竞争力。
  
    我们期待着通过各方面的配合和积极探索能够在了解书刊装订用胶黏剂市场现状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使市场逐渐规范化,促进胶黏订质量的提高!
 

相关热词搜索:书刊 装订 应用

上一篇:书刊装订用胶黏剂应用现状及其市场分析(上)
下一篇:防伪印刷话油墨之发展的方向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