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包装网全国直通: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河北  山西  内蒙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河南  山东  浙江  江西  江苏  安徽  福建

更多>>
首页 > 包装资讯 > 企业 > 民俗特色逐渐消失 印刷体春联让墨香慢慢散去

民俗特色逐渐消失 印刷体春联让墨香慢慢散去
2012-01-15 19:19:15   作者:   来源:   评论:0 点击:

        “二十四,写大字;二十八,贴年画。”过了小年,买春联、贴春联可是必不可少的新年传统。可近几年,这一颇具民俗特色的文化财富却正在逐渐消失——淡淡的墨香慢慢散去,手写的春联已经难觅踪影,取而代之的印刷体春联不再重视传统的笔墨,更没有了字斟句酌的情趣。
  
  现状
  
  手写春联芳踪难寻印刷品“一统天下”
  
  1月11日,市民周先生和妻子在我市一家通讯广场购物后,领取了商家赠送的新年礼包,打开一看,是三副春联,上面还印着商家的名称和广告语。“近几年每到年关,都会收到这样的‘新年礼物’。”周先生说,“购手机,送春联”“交话费,送春联”“买保险,送春联”……各商家、各行业把春联当做礼品赠送客户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
  
  在一个小区里,记者随意选择了一栋楼,沿着楼梯上到六楼,很多住户家的旧春联还贴在墙上。细细一看,这个单元十几家住户中,除有一家住户门前贴的是手写对联外,其余的全是印刷品。随后,记者又随机走访了市区的几个社区,发现传统的手写春联已经“芳踪”难觅,而印刷体春联则呈现出“一统天下”的阵势。宝鸡市政协文史委编辑吴正茂因为喜好书法艺术和楹联这种文学形式,所以从1990年开始,每到年关他都会到集市上卖春联。“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整条街上都是手写春联的人。可如今,随着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和历史文化痕迹的逐渐淡出,手写春联的人越来越少了。去年春节前,八鱼镇的那条街上有十几家卖春联的,但只有我一个还在手写。”说起近几年的春联市场,吴正茂神情中流露出无法掩饰的遗憾。
  
  尴尬
  
  问题对联大行其道千篇一律无新意
  
  如今,市面上卖的春联,大都是从印刷厂批量生产出来的商品,多数只注重对联的形式和花色,却忽略了其中的内涵,这导致了千联一面、内容流俗的印刷体春联大行其道。
  
  针对这个问题,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个路人,他们大多表示,“一般贴春联只要看着喜气、吉利就好,很少注意它是什么内涵。”很多市民还为图方便、求快捷,花几元钱买来词义粗糙的印刷体春联,甚至拿着赠送的春联,不看内容,也不分左右,便随意贴于门楣楹柱之上。“从单一的文字排列到各色的底纹、图案装饰,春联的形式和花色无疑越来越好,印制也越来越讲究,但绚烂的外表下,却唯独缺了立意新颖、切合实际、富有时代精神的内容。所以,很多印刷体春联乍看起来,耀眼迷人,可是略加品读,便可发现漏洞百出。”提起春联市场上铺天盖地的印刷品,中国楹联学会理事、陕西省楹联学会副会长蒙卫军忧心不已,他说,对联最讲究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等,而印刷体春联的平仄、对仗不合联律、内容陈旧等都犯了联之大忌。
  
  焦虑
  
  孩子不知春联能手写传统文化传承难
  
  或许在很多人对春节的记忆中,“大年三十贴春联”无疑是最为鲜红的一抹亮色。春联不光寓意祛邪除灾、接福纳祥,一副好春联更有提高文化品位、教育子女、激励家人的重要作用。
  
  小宇是一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家长彭女士告诉记者,如今,印刷体春联充斥着大街小巷,孩子满眼都是花哨的印刷品,加之平时对楹联知识、书法艺术也知之甚少,对春联还能手写很是稀奇。
  
  一位老师告诉记者,由于印刷体春联“一统江山”的局面、手写春联渐渐隐退的现象和众多市民对春联要求的逐步降低以及无所谓的态度,让相当一部分孩子对春联都显得很陌生。这位老师认为,要很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必须先尊重传统文化。对联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传统文化,家长和学校应该引导孩子认识对联、喜欢对联,甚至创编对联、书写对联。否则,楹联文化很难传承和发扬下去。

        遗憾
  
  丧失固有文化味道民俗传统少神韵
  
  楹联是我国独有的文学形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精湛的书法技艺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没有书法艺术的春联虽然方便快捷,但却让传统的春联文化渐失神韵,同时也丧失了固有的文化味道。“编得讲究、写得入神,那才叫联墨双馨。”蒙卫军认为,对联就是书法艺术和楹联艺术的完美结合,应该兼备艺术性和欣赏性。印刷体春联的出现,虽然体现了工业文明的进步,但是却阻塞了手写春联个性创作的源泉,割裂了书法艺术与楹联艺术的完美结合。一副好的春联往往是主人品位的标志。从事文化事业的陈强认为,印刷的对联,形式上再怎么精美,也不如手写的对联感觉好,“以前的春联,一个是字写得好,二是内容也好,有个性,有时见到好的对联都要琢磨半天。但现在出门一看,家家户户的门楹被金光灿灿、毫无隽雅之气的印刷体春联占据着。几百副甚至上千副春联中,所涉及的内容却也不过十余种,不是‘财门开’就是‘福运到’,不是‘九州进宝’就是‘八方来财’,既庸俗,又缺少新意,丝毫不能给人以启迪和教益的作用,充其量也就是‘凑凑数’,不能用来当做文化传承和发扬。”
  
  期待
  
  联墨相生让春联返璞归真
  
  春联文化流传了上千年,已经成了中国人的文化符号。那么,如何才能让它永远成为文学百花园中一枝独特的奇花异草呢?
  
  “春联是民间流传最为广泛的一种特色文化,它的内容要能折射出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而且写对联本身就是书法艺术的一种延续。”面对渐行渐远的手写春联,吴正茂认为,春联在经历了“精美化”的印刷热潮之后,应该重新青睐古朴庄重的手写毛笔字。
  
  吴正茂的观点得到了一部分市民特别是中老年朋友的响应,中滩路社区居民李社生说:“以前在农村,一过完小年,家里就张罗着办年货、写春联,村里很多乡亲早早就准备好颜色最正的‘万年红’(红纸的一种),请身边书法好的先生代写春联。”李社生坦言,如今很难再闻到对联中的墨香了,他希望春联能够返璞归真、重拾传统,毕竟“印刷体春联再精美漂亮也比不上手写春联那浓浓的年味”。

相关热词搜索:印刷

上一篇:北京印刷协会2012年理事大会成功召开
下一篇:“2012华南国际瓦楞展”走进西部包装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