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已有多种系列产品基本能满足需要。如占主导地位的有:黄岩油墨化学厂的PU170以MDI为主要原料;临海化工3厂EST-B和临海精细化工厂的E-460,则以TDI为基本原料,MDI虽比TDI的反应活性高,在空气中的挥发性低,但MDI反应物为固体产物粘度大,不利于涂布。中山新辉XH-35,XH-50D使用也较多,进口产品以日本AD-502和德国PU1860使用最多。
2.2 耐高温、低温型的聚氨酯胶粘剂
通过多异氰酸酯交联固化的聚氨酯胶粘剂不宜在120℃以上高温蒸煮条件下使用,为防止复合产品在高温杀菌时芳香族聚氨酯胶分离出致癌物芳香胺向里层渗透,危害健康,最好采用脂肪族HMDI或IPDI型胶。此外采用共聚措施也能提高蒸煮性能。例如用乙烯碳酸酯、多元醇、与TDI共聚合制得,再与适量的固化剂HL(三羟甲基丙烷:HMDI为1∶3的加成物)混合后,测量剥离强度表明经120℃水中煮沸5h后的剥离强度下降小于3%。②采用加入微量的(MeO)2SiMe(CH)3NCO、聚酯TDI共聚获得含硅化合物的聚氨酯胶,与适量的固化剂HL混合,将它涂布在PET薄膜上与尼龙复合,在沸水中煮沸3h后的剥离强度下降仅为2%~10%,而无上述硅化合物的胶下降达35%。
国内溶剂型聚氨酯胶普遍存在耐低温性能差的问题,在寒冷地区(0℃以下)长期贮存,会产生晶化现象,失去流动性。由结晶性越高的聚酯所制胶的粘度越大,流动性越差,低温时越易白化胶凝。在聚酯合成时,引入醚键和芳环,再与异氰酸酯反应生成的胶粘剂,在低温下贮存不会冻结。如80份聚已二酸-丁二醇酯与20份含20%~10%结晶聚二醇(熔点30~70℃)的β-甲基戊内酯混合物,再与二异氰酸酯反应,所制得的聚合物丁酮溶液(30%)在0℃以下贮存3个月仍保持良好的流动性,而不加的则流动性变差。国内所供胶基本为芳香族型,虽个别厂在产品说明书上标示可用于蒸煮袋,但不符合FDA食品包装材料规定。蒸煮型聚氨酯胶仍大部分进口,以日本东洋油墨化学公司的AD-1010、AD-1080,日本油墨化学公司的EPS-747德国HENKEL的UK3640为主。
2.3 低溶剂型聚氨酯胶粘剂
软包装用聚氨酯胶通常固含量一般为30%~40%,少数达50%以上。提高胶粘剂的固含量,从而减少溶剂散发量来降低公害是目前的一种方向。因为浓度高合成时易产生凝胶、粘度大,在高速复合时涂胶时易产生飞丝,给存贮和涂布带来困难,故必须降低胶的粘度,其基本途径是采用低分子量、低粘度的聚酯多元醇与多异氰酸酯进行配制。聚酯分子量以1500~2000为好,分子量太小,交联反应速度慢,初粘性差,粘接强度也低。聚酯合成中可通过测定其羟值来控制醇酸缩合反应的程度,用特定的稀释剂稀释最终产品,获得适度的低分子量、低粘度的聚酯满足涂布要求。如林中祥⑸控制酸∶醇比为1∶1.15,的条件合成了羟值为60~80mgKOH/g,酸值小于2mgKOH/g的低分子量、低粘度聚酯多元醇,以此聚酯配制了固含量为75%的复合用胶;陈晓东合成了分子量为2018的聚酯,配制出固含量50%~70%的复合用胶,二者初粘性和粘合强度达到要求。
国内已有少量高固含量产品,如黄岩JPU-560固含量为50%,粘度低,初粘强度好,涂胶方便,耐酸、耐辣、耐咸、剥离强度高,可用来生产条件苛刻的榨菜袋,也可在进口复合机上使用。北京化工研究院用德国汉高公司技术和设备生产的UK2850/UK5015、UK2850/UK5000固含量为75%,粘度分别在6500mpas和3500mpas,可在高固含量38%,甚至40%~50%下涂布,粘接强度较高,且对塑-塑复合制品可耐121℃30min的杀菌消毒。
2.4 水基型聚氨酯胶粘剂
目前聚氨酯胶粘剂以溶剂型为主,所用有机溶剂易燃、易爆、易挥发、气味大,有毒,使用时造成污染带来公害。随着很多国家、部门颁布法令限制挥发性